[font=仿宋][size=5]
包子是一種古老的漢族面食,是一種用面粉發酵蒸制而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這種食物大約在魏、晉時便已經出現了。說起全國各地制作的包子那可真是種類與花樣繁多,各家在這原料制餡、包整工藝上都是各盡其妙,每家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味品相和技藝傳承。
雖說我國這包子的做法是萬變不離其宗,但是由于各地人民的智慧與勤勞也向我們展現著包子千般姿態、萬般滋味。但是最早包子卻叫做“饅頭”。后來因逐漸發展壯大、品種日益增多而將有餡料的稱為包子,無餡料的叫做饅頭。不過,至今在南方很多地區,包子仍然延續舊時的說法,叫為“饅頭”。饅頭則叫做“白饅頭”。
名號響亮的包子
1.天津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獨具特色,不僅僅作為“天津三絕”之一,更是以其味道鮮美、樣式獨特而譽滿全國,名揚中外。它始創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豐年間,乳名叫“狗子”的高貴友經營著一家名叫“德聚號”的包子鋪,他家賣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使其生意越來越紅火,根本忙得顧不上和顧客說話。于是吃包子的人便戲稱為“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這狗不理的簡名便逐漸取代了包子鋪的原名。

天津狗不理包子
特色:原材用料精細,制作考究,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是18個褶。
2.靖江蟹黃湯包
靖江蟹黃湯包是中華六大名包之一,創于何時現已無法考證了。不過,據民間傳說,至少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蟹黃湯包以其滋味鮮美、叫絕的做工而深受大江南北美食家們的青睞。靖江湯包作為地方一絕,常被用來招待國家元首及重要來賓,盡管如此,他的名氣似乎與他的地位并不相符,那是由于它的制作工序十分講究,本地師傅們一是出于對傳統技藝的保護,再有就是這蟹黃湯包還是最宜現做現吃才能品其精華的特點。在知名度上則稍遜于其他名包。

靖江蟹黃湯包
特色:靖江蟹黃湯包有“兩絕”:一是制作絕,二是吃法絕。品嘗湯包務必遵循:輕輕提、快快移、先開窗、后吮湯的吃法。
3.開封灌湯包
風味獨特的灌湯包子已有百年歷史,是開封著名食品之一。 據說最初源于 北宋在京第一的山洞梅花包子。從那之后,灌湯包子便在開封流傳下來。后來,名廚黃繼善創辦“第一點心館”,主營灌湯包子。他將灌湯包子的制作方式又加以革新,將原來用半發面皮和瘦皮和瘦肉摻豬皮凍糕加江米、料酒、子母油、甜面醬、小磨香油等制餡,改為用死面制皮和用白糖、味精為餡提鮮。通過“三硬三軟”來和面,使面皮盤筋韌光滑,不漏湯,不掉衣。形成了如今開封小籠灌湯包的獨特風味。

開封灌湯包
特色:皮薄餡大,灌湯流油,成品出籠后提起來像燈籠,放下去像菊花。
4.南翔小籠包
南翔小籠包是南翔鎮的傳統名產,原名南翔大肉饅頭。由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創始于清代同治年間,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后來旅滬的南翔人邀請黃明賢到上海城隍廟開設南翔饅頭店和西藏路上開設古猗園饅頭店,掛名南翔小籠,至今盛名不衰。因南翔小籠味道鮮、膾炙人口而出名,同行老板紛紛效仿,使南翔小籠在上海及全國各都見其身影。

南翔小籠包
特色:以其皮薄、肉嫩、汁多、味鮮、形美的特色而著稱。
5.新疆烤包子
烤包子是新疆人民極為喜愛的一道美食,現在也儼然成為新疆旅游業的一張美食名片。新疆的烤包子面皮是用的死面,不需要發酵。將面皮搟薄后,四邊折合成方形。包子餡用羊肉丁、羊尾巴油丁、洋蔥、孜然粉、精鹽和胡椒粉等原料,加入少量水,拌勻而成。把包好的生包子貼在馕坑里,十幾分鐘即可烤熟,滋味最是地道。

新疆烤包子
特色:皮色黃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鮮油香。
6.廣東叉燒包
叉燒包是廣東具代表性的點心之一,是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蝦餃、干蒸燒賣、叉燒包、蛋撻)”之一。做法是以切成小塊的叉燒,加入蠔油等調味作為餡料,再以面粉包裹制成包子,上屜蒸熟。叉燒包一籠通常為三至四個。品質好的叉燒包會采用肥瘦適中的叉燒來作餡,面皮蒸熟后軟滑剛好,稍微裂開露出叉燒餡料,滲發出陣陣叉燒的香味。

廣東叉燒包
特色:面皮雪白,餡含而不露,內餡香滑多汁、甜咸適口。
7.揚州三丁包
三丁包子是揚州的名點,是富春包子中最有名的一味。它以面皮潔白如雪、口感軟中帶韌;內餡精細鮮美、口感鮮香有味而取勝。所謂“三丁”,即以雞丁、肉丁、筍丁制成,雞丁選用隔年母雞,既肥且嫩;肉丁選用五花肋條,膘頭適中;筍丁根據季節選用鮮筍。三丁又稱三鮮,將這三鮮合為一體,真是將鮮香餡料的滋味發揮到極致。

揚州三丁包
特色:滋味融合、凸顯出鮮、香、脆、嫩,肥而不膩的風味。
8.利津水煎包
利津水煎包始于清代,揚名于民國年間,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傳早在清朝光緒年間,利津縣城和各大集鎮,就設有很多制作水煎包的店鋪。當時,在全縣小有名氣的是鹽窩鎮尚家村制作的水煎包。后到了民國時期,那里的尚樂安師傅將制作的工藝不斷改進,使水煎包達到了色味俱佳的水平。從而也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制作風格和獨到的口味特點。

利津水煎包
特色:皮呈金黃色,酥而不硬,陷多皮薄,香而不膩,老少皆宜,堪稱面食之佳品。
9.上海生煎包
生煎包最初的名字叫“生煎饅頭”,在上海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上海,經營這種風味小吃的店鋪遍地都是。由于上海人習慣稱“包子”為“饅頭”,因此上海生煎包在他們口中一般被稱為”生煎饅頭“。原為茶樓、老虎灶的兼營品種。其餡心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后來順應人們的飲食需求,生煎包子走出茶館,成了“街頭小吃”。也逐漸有了生煎饅頭的專賣店,其餡心的花色也便增加了雞肉、蝦仁等多味品種,來豐富口味。其外皮底部煎得金黃色,上半部撒了一些芝麻、香蔥。聞起來焦香撲鼻,咬下去滿嘴湯汁,故頗受上海人的喜愛。

上海生煎包
特點:皮酥、汁濃、肉香、精巧。輕咬一口,肉香、油香、蔥香、芝麻香全部的美味在口中久久不肯散去。
10.云南破酥包
破酥包子在昆明流傳較廣,它與一般的包子有所不同。做法是在發制面粉時揉合得十分稀,在案板上攤開后,均勻地涂上一層熔化了的熟豬油,再從一端卷成筒狀切成小段,壓扁后包入火腿白糖餡心或冬菇鮮肉餡心,放入蒸籠蒸熟即可。

云南破酥包
特色:包子皮有層次多樣,口感柔軟酥松,餡心別有講究,甜咸適宜。
奇怪名號的包子
1.河南一品包子
一品包子是河南開封的著名面食,是從宋代的“太學饅頭”發展而來的,至今已逾千年。在民間又稱之為“發面包子”。在開封城做包子的歷史相當悠久,早在北宋時期,就已是一種十分普及的食品了,而到北宋第六個皇帝宋神宗時,更由于神宗的褒揚,而變得更加著名了。但是“一品包子”的名號還是由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朱木肅對包子的特別鐘愛而改變的,由于朱木肅身為藩王,在朝中的品級是一品大員,因為他格外喜歡吃太學饅頭”,久而久之,大臣們都知曉了他這一喜好,便把“太學饅頭”更名為“一品包子”了。一品包子造型大方,肉餡鮮嫩,湯汁豐滿,湯汁緩緩的滲入面皮之中,綿軟且鮮香,是開封城里老少皆宜的名牌小吃。

河南一品包子
特色:以發面作皮,包餡蒸熟。肉餡鮮嫩,皮軟餡香,湯汁豐滿。
2.回民羊眼包子
羊眼包子因形似羊眼,故而得名。羊眼包子是回民飲食中的佳品。在回族人的三大節日:開齋節、宰生節和圣紀節中都必備有羊眼包子。傳說康熙皇帝曾喬裝打扮前往回民地區去品嘗小吃,就覺得羊眼包子非常好吃,于是下旨道:“朕覺得羊眼包子很好,可經常送到宮中,找內務府開銀?!睆拇耍蜓郯痈用暣笤?,譽滿京城。后來,各處的回民就都做起羊眼兒包子,遂也成了回民喜食美味。

回民羊眼包子
特色:蒸好的包子頂部收口處形似羊眼,食用時類似灌湯包,味道鮮美。
3.四川龍眼包子
龍眼包子是長江中下游一帶最具特色的一道主食,因其形如龍眼而得名。那面皮白如雪,是將面團發酵后再加上白糖和豬油揉勻而制成的,用手摸起來就象綢緞般光滑細軟;內餡則是選購了豬肉的前夾后腿肉,用刀細細剁成肉沫,再加入各種調料,和燉湯所得的濃醇雞汁以及山珍佳品的蘑菇,混合后攪拌成香氣四溢的肉餡。入口留香,那滋味就別提多鮮美了。

四川龍眼包子
特色:皮薄軟韌,皮酥軟韌,形如龍眼,咸香鮮美。
4.重慶九園包子
九園包子誕生于1937年重慶的較場口。因含香茴甜、醬香濃郁的包子餡和略帶回甜的包子皮很快獲得了食客們的首肯,從而聞名全國,九園包子也自然而然的成了一道有名的川式點心。在主城區消失十多年后,2011年11月在上清寺中山四路恢復營業。復出后的九園包子在制作工藝、重量上均沿襲傳統,現在的九園包子面皮白潔,絕對無添加劑,是通過選材和制作工藝達到優效的。而原來的九園包子,面皮用普通的富強粉,現在改選為玫瑰粉,皮更潔白口感更松軟。面皮以前是加入了奶粉,現在則換成鮮牛奶。不僅促進了面皮的潔白度,而且還更具營養。用五花肉、冬筍、干貝、金鉤、火腿等加調料制成咸餡;或用核桃仁、蜜棗、瓜條、桔餅、玫瑰糖、豬板油等制成甜餡,都是別具特色的。

重慶九園包子
特色:皮薄餡滿,松泡爽口,味鮮美、香甜。
老店老味的包子
1.北京慶豐包子
慶豐包子鋪始建于1948年,最開始僅是一家普通的小飯館,只因所營包子口味地道,后來便專營包子同時打出“慶豐包子鋪”的招牌。而北京的慶豐包子名號絲毫不比“天津的狗不理”遜色。而好“這口兒”的不光是平民百姓,從梨園界名流到演藝界大腕無不對它交口稱贊。慶豐包子品種多樣,有蒸包和水煎兩大系列。按餡分有傳統的豬肉大蔥、鮮蝦、素包等近10來口味。且制作工序嚴謹,有著嚴格的質量標準,包括:原料產地、餡型調料配伍、打餡手法、包子外觀、上屜時間、重量等都有具體規范標準。 如今的慶豐包子已經發展成為中式快餐品牌的老字號了。

北京慶豐包子
特色:包子外形18個褶皺;皮薄餡大,外形美觀,食之松軟,汁濃爽口,味道鮮美。
2.保定白運章包子
“白運章”包子鋪開于1924年,鋪名就是經營者白運章的本命起的,在保定提起白運章包子就如同在天津提起“狗不理”一樣遠近聞名。白運章包子用料講究,牛羊肉必須是鮮嫩的脊背肥瘦相宜的花糕肉,并且定點購用小磨香油,包子皮選用發面和燙面的獨家配比面粉。做出的包子皮薄、邊窄、餡大、油多,形狀像鈴鐺,隔皮就能看到餡,晃動包子時那成丸的包子餡便能看見在里邊晃動。

保定白運章包子
特色:皮薄有筋道,肉餡鮮香,回味無窮。
3.長沙德園包子
德園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原為一姓唐的業主開辦的夫妻店,名字取自《左傳》中“有德則樂,樂則能久”之意,遂名“德園”。后來在民國初年,由幾位官廚集資入伙,盤下了幾經易手的德園,早前是以經營官府菜為主。后因菜肴制作時總剩有不少海味鮮貨,為免浪費,便將其剁碎后拌入了包點作為餡芯,誰知這一舉動使得包點風味異人,異常鮮香。從此,德園包子大振名聲,并逐步形成馳名長沙的“八大名包”之一。德園包子選料十分精細。糖餡選用白糖、冰糖、玫瑰糖或桂花糖混合相拌而成;肉餡則選用豬前夾縫肉或品質極好的瘦肉,拌以香菇、凍油等調料,做工更是十分考究。

長沙德園包子
特色:包點皮薄餡大、顏色白凈、質地松軟、富有彈性,香甜爽口,油而不膩。
4.成都韓包子
成都名吃韓包子,最早是由1914年溫江人韓玉隆在成都開設的“玉隆園面食店”,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因其主銷的包子格外鮮美,而在市內聲名大噪。后來其子接替經營,創制出“南蝦包子”、“火腿包子”、“鮮肉包子”等品種,由于銷量實在是好,便將其店名更換為“韓包子”,也改為只經營包子一種。如今韓包子在成都、四川乃至全國都有很高的名氣。更有“北有狗不理,南有韓包子”之說。以其色香味形俱佳之標準而紅火至今。主營分類:叉燒、芽菜、火腿、鮮肉、三鮮、香菇、口茉,附油等8個品種。

成都韓包子
特色:花紋清晰,皮薄餡飽,松軟細嫩。
其實在這里介紹的知名包子也只是九牛一毛,還有譬如杭州小籠包、湖南鹽菜水晶包、重慶蛋黃包、賈三灌湯包、廣東奶皇包等等都是各具特色,不勝枚舉的。我國地大物博,各地不同的風水也養育著性格各異的人,北方的包子個大、餡足也應示北方人大氣、粗獷的性格,而南方的包子大多小巧玲瓏,外形和餡心都是精致用心的,也說明著南方人心思細膩,秉性溫婉的性格。也正是因為多民族多口味的飲食特點也造就了我國飲食文化的源遠與厚重。[/size][/font]
17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