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6][font=楷體] 腕表,在我們這嘎達也叫手表。眾所周知,手表發明的初衷就是改變漏壺、沙漏,日月星辰等笨拙的計時方式,使人類計時更便捷、準確。科技發達的今天這種功用在衰竭,手表的裝飾功能大于計時。在此,也嘮叨一下自己的手表情結。
三十多年前,全鋼或半鋼上海牌手表都是大眾不可多得的四大件之一。鄙人第一次戴手表是1977年參加高考,借戴半鋼上海表。第一塊機械手表是19鉆的全鋼西鐵城。1978年初,上山下鄉掙工分秋后分紅(開支)276元,花了145元錢買的,剩下的讀了幾年書。第一塊石英表是萬元戶時代買的號稱永不磨損陶瓷雷達表。那個年代,見過“英哥”表都眼紅,目睹同事買浪琴機械表都流口水,幫人從人民銀行買純金首飾(每克幾十元錢)。自己花上萬元買塊手表用俺們本地的話說叫“得瑟”。那時候,在省會城市才能看見百貨商店的柜臺里的滿天星—勞力士,價簽上寫著45萬元。看得是滿眼冒金星。那是第一次看見真的勞力士。而后的歲月里,對手表不感冒了。玩玩音響,玩玩相機,玩玩電腦,別笑1996年在家上網的大概不算多,買一個美國“貓”要三千多人民幣,吱吱啦啦的撥號上網不掉錢。整的高雅點的就是臨摹幾個毛筆字。好似忘卻了手表為何物。
所謂的世界末日那一年,有一天兒子問我他想換塊手表啥牌子的合適。我回答那就買款機械的吧,兒子委托我幫著看看。于是乎“百度”出許許多多。受其影響,也犒勞一下自己吧。本論壇之勞版中毒匪淺,有了白鋼迪不是夢想之一說。[/font][/size]

249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