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5]全文已更新完畢,粗略數了下字數,六千多字,我記得大學畢業論文也沒這么多字數,投入的精力恐怕也不及這篇文章的五分之一。如果不是對勞力士這個品牌的熱愛,如果不是吳版等熱心表友的鼓勵和支持,我想我萬萬沒有這份耐心和勇氣去完成這項工作。在翻譯的過程中受益良多,比如對機芯各構造有了全新的認知。對勞力士這個品牌也有了更深的了解。當然,這篇文章也改變了我之前對于勞力士機芯的一些看法。比如,有人說,勞力士的腕表,只要沒有明顯的走時不準,是不需要保養的。這個說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作者在評價3135的缺點時提到,對于3135,如果潤滑油消耗殆盡,那么對機芯很可能造成毀滅性的的損害,后果很可能是更換整個主夾板,維修代價極大。而3135的前輩3035則由于鋼軸等部件較粗,出現這種危險的可能性相對較低。有趣的是,作者在對比了數款機芯后,給予最高評價的機芯竟然是ETA的2892-A2,這很出乎我的預料。但同時也證明,ETA并不是低檔廉價的代名詞,它在機械表領域有著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價值。這是一篇技術性和趣味性兼具的好文,本人水平有限,希望大家能在玩味的同時,給予批評和指正。[/size]
[size=5]吳版提供的原帖[/size]Rolex Caliber 3135 – Still worthy of the crown after all these years?
[size=5]繼多年前對勞力士的新款女式機芯Cal:2235的評介后,應漢斯之邀,我終于可以將這個推遲了許久的評介繼續下去——勞力士頂級男士機芯系列Cal:3135。對于這篇文章,我要向漢斯表達誠摯的謝意,因為沒有他的好心幫助,尤其他的耐心,就不可能有這次評介,至少不是由我來評介。這次評介的模型是他1993年購買的全新勞力士海使系列11600N,在做保養時,我拍下了這些照片。幸運的是,盡管自購買后十五年第一次做保養,它的狀況還不賴,因為我們都知道漢斯擁有多塊腕表可以替換,這使得它在十五年期間免于持續磨損。
首先介紹的是用于替換勞力士1575機芯的3035機芯。盡管3035是一款牢固,穩定且非常精準的機芯。它的主夾板和基本設計甚至被用于僅應用了十多年便停產了的5035石英機芯。
3035和它之前那些機芯在很多方面相去甚遠,它的擺頻從19800提升到28800,除了被裝在擺輪內緣的四個快慢螺絲(在不增加質量的前提下盡量增大其直徑,以達到同時增加其轉動慣量和減少氣動阻力的目的),其他擺輪螺絲被省略。就像我在之前2235機芯的評介中提到的,為了減少齒輪空轉和齒輪間的摩擦,勞力士采用了ETA引入的微型咬合齒輪(這是他們第一次采用)和盤面。他們還為了改善驅動系統的力矩和穩定性換用了更快的發條盒。這個發條盒可以提供大約50小時的存儲動力。
看我的關于ETA2892-A2的評介,以獲取更多關于ETA2892機芯齒輪的信息。柯蒂斯托馬森對那些特殊齒輪也有介紹。其中提到一些公司,特別像積家,也會對ETA的微型齒輪機芯進行輕微改造并對其重新命名。而不是像下面那些圖片對這些齒輪的外觀進行一個非充分的描述。
自1988年誕生之日起,3135機芯便成為勞力士的主力機芯。當然,這20年間它并非一成不變,而是為了同時提升外觀和穩定性作出了大量的更新和改進。和大多數瑞士腕表公司一樣,勞力士沒有做過大規模的升級,所以即使是他們自己的制表工匠也對此沒有意識,除非他們在維修時被專門要求升級部件和機芯。有些潛在消費者想要確定他們購買的腕表是最新最好版本,為了迎合這樣的市場需求,勞力士作出了改進新游絲之類的改進。而其他,諸如改變中軸和齒輪的形狀,改進所使用的合金金屬成分等等,往往并不為人所知。
3135機芯的基礎數據信息:
直徑=28.5毫米
套徑=28.1毫米
厚度=6毫米——和無日歷的3130一樣
鉆數31
動力存儲=約50小時[/size]
[size=5]下面近距離來看一下這個機芯[/size]
[size=5]機芯完全拆解俯瞰圖。已清潔完畢待組裝。機芯螺絲在右上方,表盤螺絲在左上方靠近發條處。[/size]

[size=5]發條盒,主簧和發條軸近景。和ETA2892機芯以及當今大多數機芯一樣,勞力士同樣將微咬合齒輪用于整個機芯,包括發條系統和表盤系統。[/size]

[size=5]相比較而言,3135擁有比ETA2892長得多的主簧。這個更長的主簧給勞力士帶來比后者更久的動力存儲——約50小時。盡管2892的主簧更短更窄,可它卻更粗一些,這也讓它更加結實。[/size]

[size=5]ETA2892的鍍銠發條盒和3135的黃銅發條盒尺寸比較[/size]

[size=5]主簧被裝入發條盒,等待加入潤滑油和裝蓋[/size]

[size=5]三個傳動輪以及擒縱輪和擒縱叉。注意,盡管每個傳動輪的齒的尺寸為了促進從發條盒到擒縱系統力量的衰減而各不相同,但除擒縱輪之外,各個輪子的直徑卻幾乎是一樣的。[/size]

[size=5]鍍銠并嵌入黃銅組件的主夾板。萬國的夾板鍍鎳。其他制造商,像朗格,用鎳銀代替黃銅,不給他們的主夾板鍍任何金屬。注意用于包裹分輪的鈹銅合金套圈,和兩個位于上部的黃銅螺母。那兩個螺母用于擺輪的快速微調。[/size]

[size=5]安裝到位的分輪。[/size]

[size=5]安裝好分輪獨立的夾板支架。位于支架中心的鉆支撐秒輪而非分輪。因為分輪從頭到底由鈹銅合金套來支撐。有趣的是,像積家889機芯的分輪是直接由發條盒驅動的。這種安排是為了給表盤和日歷系統提供最大的扭矩,而非對驅動系統。[/size]

[size=5]沒有安裝夾板支架的驅動系統清晰布局。靠近柄軸和表冠的是立輪,制動桿和立輪夾板。這種系統比較特殊,不僅因為立輪在夾板下(通常出現在比較薄的表款),還因為它擁有自己的夾板。[/size]

[size=5]驅動系統夾板安裝后。[/size]

[size=5]欠缺擺輪的機芯。位于黃銅上鏈大鋼輪右邊的是用于手動上鏈的發條輪和擺動輪。自動上鏈系統到位后,擺動輪將不再起作用。[/size]

[size=5]擺輪安裝后。它的直徑約10毫米,和7750的擺輪相當。[/size]

[size=5]安裝了手動上鏈系統,但還沒有安裝發條盒和擺輪的表盤一側。[/size]

[size=5]分輪的上半部已經和兩個設置輪安裝在一起。通過這兩個設置輪和離合輪來設置指針。[/size]

[size=5]安裝日歷夾板前,表盤輪的清晰全景。日歷夾板用于支撐日歷盤和各種相關齒輪。在左手邊你可以看到有鋼制凸輪鉚釘的黃銅日期驅動輪。彈簧、杠桿和寶石結構的運轉為日期的瞬間改變提供必要的動力。為了同時限制應用的力道和移動的距離,凸輪的形狀和彈簧的粗細都經過精密的計算,這樣日期總是能準確地跳過一天。位于凸輪12點位置的一個小釘用于控制安裝在凸輪上的日期瞬跳裝置。[/size]

[size=5]日歷夾板和日期瞬跳裝置安裝完畢。在十點鐘位置,我們可以看到日期瞬跳裝置上的指針。指針用于指示日期,每24小時向前推動一天。在日歷甲板上等距分布的三個圓形鉆用于支撐日歷盤。這樣可以將摩擦降低到最小,并可以保證在午夜日期得以瞬間改變。[/size]

[size=5]出于對比的原因,這里列出Cal:3130無歷機芯。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分輪管上部的鉆。據我所知,勞力士是唯一一個用鉆來支撐秒輪上部的制造商。這樣做的優點是既能確保精確又減少了摩擦。3130最初使用的是特氟龍墊圈,但勞力士隨后發現鉆更適合長期的使用,因為特氟龍最終會變形和失去光滑的表面,額外的摩擦力會大大降低擺輪的振幅。[/size]

[size=5]在日歷盤安裝完畢后,機芯的表盤一面已經全部安裝完畢,等待加裝表盤和指針。我們可以看到日期指針停留在18和19之間,在日期瞬跳前,指針會在那停留數分鐘。在靠近日期盤數字3和4的地方,是日期快速校正輪。[/size]

[size=5]設置輪的黃銅支柱近景。在圖15可以清晰地看到秒輪安放的金屬支柱。[/size]

[size=5]機芯側位展示:如果非正常運轉會對機芯造成多么嚴重的損傷。在這個特殊的例子中,最有可能發生的是濕氣的進入,濕氣進入的越多,其導致潤滑油的揮發就越嚴重。[/size]

[size=5]為了更加直觀,我將3035和3135的設置輪(分輪)并列拍攝。左面那個是3135的,而右面那個又大又厚實的是3035的。[/size]

[size=5]厚度差異的側面對比。[/size]

[size=5]自動上鏈系統安裝前的全景。我意識到,采用大輪和簡單設計的自動上鏈系統往往是最高效的。涂有特氟龍涂層的上鏈紅輪可以有效減少摩擦且不需潤滑。只有那些鋼制齒輪所在的位點需要少量潤滑油。黃銅棘齒驅動輪下面的小輪就是上鏈輪。它被安裝在擺陀軸上,并由擺陀軸驅動。擺陀由底部的夾子固定,在夾子的左側有一個為尖嘴鉗留出的小口,這樣在拆解時,可以輕松的將擺陀從自動上鏈系統上拆解下來。[/size]

[size=5]擺陀和完全組裝好的上鏈單元底部視圖。[/size]

[size=5]欠擺陀的組裝完畢的機芯。注意擺輪旁的新月形夾板。這個夾板可以在腕表受到垂直沖擊時,防止擺陀對擺輪的撞擊。[/size]

[size=5]經過認真清洗和上油,機芯組裝完畢,等待裝入表殼。這個瑞士制造的精密微型工程機械奇跡,將再一次為你奉上數年精確且無故障的計時。[/size]

[size=6]
一些觀察結論:[/size]
[size=5]據我觀察,在勞力士3135誕生并不斷被更新和應用的二十年間,盡管有大量新的機芯問世,卻罕有能向勞力士的三頂皇冠(精準度,穩定性和耐用性)發起沖擊的挑戰者。比如,它能經受那些天生好動者(無論男女)的虐待,他們用力丟它,可它還能繼續運轉。不僅能繼續運轉,而且能運轉的非常精確。能夠做到這些的,也就是ETA2892-A2,ETA7750(包括它們繁多的版本和變型),歐米茄的新芯8500或許也可以算一個。但和前兩款不同,8500是喬治丹尼爾發明的同軸擒縱系統的第三代產品,還沒有經歷二十年以上的應用,磨礪和改良。所以,長期的穩定性對它而言仍是一個開放性問題(答案不確定)。所以在我看來,勞力士皇冠的有力競爭者只剩下兩個。當然,我遺漏了勞力士自家的2235機芯,這款足以和那三款男士機芯媲美的女式機芯。這款女芯取了驚人的成就,而在尺寸和體積上遠比前面提到的幾款男芯小得多。
起初,真力時的400機芯也在我的候選名單。最終將它刪除是因為盡管它在很多方面可以和7750匹敵,但這種情況只存在于它個別的計時型表款。
我可能是第一個認為那些機芯和它們的打磨裝飾不可能獲得任何美學獎項的人。另外,我之前提到的一些機芯從精確性角度講可以和這三款機芯匹敵,但我之所以沒有將它們列入,是因為它們要么太過脆弱不夠堅固,要么歷史過于短暫不足以證明它們的長期穩定性。積家的889機芯就是個完美的例子。這款出于能工巧匠之手的出色機芯穩定且精確,可惜并不以耐操著稱。精工和西鐵城的一些機芯足夠堅固和穩定,但它們大多數存在精確不足的短板,誤差如果能保持在每天-15到+15秒之間,就該謝天謝地了。有趣的是,這個誤差范圍是符合上世紀六十年代天文臺認證標準的。由原子鐘校正過的石英腕表擁有極高的精度,這催生了當代人對于機械表更高精度的期待,并掀起了一股熱潮。于是,天文臺也相應地提高了他們的認證標準。[/size]
[size=6]那么勝出的是……[/size]
[size=5]對于這三款機芯,我最喜歡的是哪一款呢?如果精度是你唯一的標準,那么選擇哪一款都可,因為它們在這個標準上沒有什么大的區別。當然,個別的機芯可能在走時當面表現更加出色,但整體來看這種差距并不顯著。三種機芯在六個典型位置的走時都非常精準,擺幅均僅有細微的減小。更重要的是,在現實條件下,它們依然能夠提供可靠且精確的走時。
對我來說,沒有哪款機芯是完美的,它們都有自己的優缺點。盡管這樣說,但我還是更傾向于ETA2892-A2機芯。好吧,它差不多已經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它沒有勞力士的精密,沒有寶璣的游絲,沒有特殊的游絲材料等等。但在它的漫長的生涯中,它是最好的可獲得計時版本。它已經證明它是一款出奇地精確,穩定和堅固的機芯。它比3135最大的兩個優勢是纖薄(另一個可能是廉價,原文未提及),只有3.6毫米的厚度,而3135則有6毫米厚。而且只有一個主要的弱點——自動上鏈系統不夠高效,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它對喜歡運動的人來講足夠優秀,但對于不愛運動的人效率明顯不足。
我不會因為別人選了另外兩種而感到驚奇。盡管7750擁有8毫米的厚度,最丑陋的外觀,以及我所接觸過的最聒噪的自動上鏈擺陀,可它的精確,穩定和堅固是毫無疑問的。
3135最年輕,最精密,最漂亮,擁有很多絕佳的優點。比如超長動力存儲和日歷瞬跳功能。那么3135的缺點呢?老實說,在我看來3135只有兩個顯眼的缺點。第一個是有兩鉆支撐,由鉚釘固定在鋼柱上的震蕩重軸。纖細的鋼柱配上簡單高效的上鏈輪和高密度輪齒,極大地提高了自動上鏈單元的上鏈效率。這可能是當今最高效的自動上鏈系統。但不幸的是,在腕表受到輕微垂直撞擊的時候,它微小的直徑并不能每次都有效防止重軸對夾板的撞擊,更別提嚴重的垂直撞擊了。我認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早就該像在計時機芯4130上做的那樣,升級震蕩重軸于滾動軸承軌道。如果他們像積家,百達翡麗那樣,使用無需潤滑油的氧化鋯軸承就更好了。不僅因為氧化鋯擁有更大的強度,還因為它比鋼更加高效。
第二個缺點有可能發生也有可能不發生,根據腕表的具體保養情況而定。任何做過大量腕表保養得制表師都很容易理解這個缺點。這個毛病就是表盤下的兩個設置輪,以及它們圍著轉的那兩個又小又細的鋼軸。如果潤滑油干了,它們很容易受損。一旦由于時間或者濕氣導致分盤上的油脂耗盡,那些小齒輪上的齒就會被磨掉。更嚴重的是,一旦鋼軸上的潤滑油耗盡,第一根軸就會立即被磨掉,就像上面圖片描述的那樣(圖21)。這不像第二根軸,因為它是一根鉚入主夾板的鋼針。所以,即使被磨掉或損毀,它可以很方便地被更換。不幸的是,第一根鋼軸是主夾板的一部分,和主夾板一樣由黃銅制成。也就是說,一旦第一根鋼軸被損毀,唯一的修理方法就是更換整個主夾板。這個建議雖好卻代價高昂。而對勞力士老款的3035機芯這并不算問題,因為它的鋼軸的直徑要厚實得多,設置輪(分輪)本身也很厚實(圖22、23)。請注意,這對那些遵從廠家建議,每隔四到五年就按時做保養的用戶并不是問題。我百分百贊同這個保養時間間隔。
勞力士是否有興趣對這個機芯做根本性升級只是個別人的猜測,但我感覺他們新機芯的研發已經蓄勢待發。鑒于現在經濟不怎么景氣,開發新芯時機未到。只有時間會驗證一切。但是,嘿,如果哪個伙計收到來自布魯諾梅爾關于他們新的運動機芯的郵件,記得上《時區》論壇告訴你的朋友們。[/size]
[size=6]最后的一些思索:[/size]
[size=5]關于勞力士最新革新技術的一個小注釋——他們的新游絲和新避震。
我不確定為什么勞力士沒有像積家等瑞士集團那樣繼續采用硅游絲。勞力士的合作伙伴顯然也有權利使用這項技術,因為他們也為這個風險項目投了資。我覺得他們唯一放棄使用硅游絲的原因是寶璣拒絕繼續提供給他們游絲的專利使用權。
作為一個方面,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瑞士主要制表公司所承擔的共同風險。如果從財務觀點對比英特爾(甚至更小的公司比如蘋果)和勞力士的研究發展預算,你會發現它的意義。你將會理解斯沃琪和歷峰等集團有限制地開發研究發展資源具有什么意義。
就像前面提到的,由于他們選擇用格雷納黃銅套夾替代原先使用的套夾,盡管我高度贊揚他們最終對100%無磁游絲材料的研發,但這對于大多數我見到的安裝了游絲的擺輪毫無意義。就像我提到的,我偏愛的2235機芯同樣是100%無磁的。
據說他們的新避震很受關注,但由于沒有親自測試,我沒什么好說的。哦不,我才不會為了驗證它的避震效果把一塊價值5000美元的表從十英尺高的地方丟到水泥地上。更何況不是我的表。我知道勞力士已經做了這樣的測試,但我既沒有親眼見證這些測試,也沒有在測試后檢查表的狀況。只有時間能驗證他們的新游絲和新避震是不是像他們自己說的那樣好,但我可以保證前者的無磁性能。當然,如果勞力士給我發一塊樣品,我將很樂意免費為他們做這些測試![/size]
[size=6]剖析排氦閥[/size]
[size=5]在第一章圖片,你可以看到為了說明零件是如何組裝到一起而呈現的排氦閥拆解圖。左邊是帶有O型橡膠墊圈的活塞。當內部壓力超過彈簧的抓力,活塞將會移出(向左)。接下來是經由右側的開口槽螺入表殼的閥體。在左側螺紋末尾的平滑部分可以容納一個墊圈。彈簧放置在閥體內部可以確保活塞在不承受任何外部壓力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防水。最后是一個平的金屬墊圈。活塞的右端被牢固地楔入這個墊圈。這個墊圈同時為彈簧提供一個著點,用以通過對墊圈施加向右的拉力確保閥的防水性能。[/size]

[size=5]第二張圖左側展示的是活塞和它的O型墊圈。右側是活塞和它的墊圈裝入閥體的凹槽。正確安裝后活塞的平頭和閥將會和表殼一起承受沖刷。[/size]

[size=5]這個簡單又可靠的解壓閥可以按照設計精確運行。為了確保表殼的防水性能,每次維護保養都應當連同所有橡膠墊圈更換整個單元。我對這個排氦閥唯一的小批評是,他們使用的是常規的腈橡膠,而不是更加高級耐用的氟橡膠,辛恩現在已經將這種氟橡膠用于他們的潛水表。氟橡膠是由杜邦研發的一種合成橡膠。盡管在彈性上稍有欠缺,但它可以抵御天然橡膠所不能承受的高氧環境以及其他不利化學物質和氣體。[/size]
[size=5]本文僅代表原作者意見,本人如實翻譯,如有異議,敬請諒解[/size]
224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