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ign=left][font=Calibri]Walkman[/font],中文俗稱隨身聽,校園生活的必備神器,可以不泡妞,可以省晚飯,但[font=Calibri]walkman[/font]必須帶,沒有隨身聽在校園里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font=Calibri]Sony[/font]、[font=Calibri]Panasonic[/font]、[font=Calibri]Aiwa[/font]、[font=Calibri]JVC[/font]等等品牌,基本是日產的天下,當時沒聽過什么飛利浦這種。[font=Calibri]Sony[/font]和[font=Calibri]Panasonic[/font]市場占有率絕對最大,像手表中的[font=Calibri]Rolex[/font]和[font=Calibri]Omega[/font],有可靠的質量保證和強大的研發能力,如當今手機屆的蘋果三星,殺得你死我活。當然,三星一直都好像要差半步。追[font=Calibri]Sony[/font]新機也像現在追蘋果一樣。[font=Calibri]Aiwa[/font]和[font=Calibri]JVC[/font]略顯小眾而且造型不夠酷,但質量一定是業界良心,在大中型音響中也多有建樹,像手表中的百年靈。[/align][align=left][font=Calibri]Walkman[/font]歷史要追溯到中學時代的復讀機,最開始一定是號稱用來學[font=Calibri](ting)[/font]英[font=Calibri](ci)[/font]語[font=Calibri](dai)[/font]的,但誰傻了會真的學英語(真的有嗎,哦我錯了),后來逐漸有了更輕便的卡片機,中學時有卡片機絕對是土豪的,真的可以拿來泡班花那種。后來又有了[font=Calibri]CD[/font]、[font=Calibri]MD[/font]等等更先進的設備,于是玩卡片機的羨慕玩[font=Calibri]CD[/font]的,玩[font=Calibri]CD[/font]的羨慕玩[font=Calibri]MD[/font]的,跟現在的追富心理和炫富心理一樣。向往高品質生活也許是人生來就有的吧,只是現在更甚。[font=Calibri]CD[/font]代卡帶機,[font=Calibri]MD[/font]取代[font=Calibri]CD[/font],這大體可以晚至[font=Calibri]2000[/font]年左右,代表了從機械到電子的革命,如上世紀[font=Calibri]70[/font]年代石英表沖擊機械表一樣?,F在機械表重新占領腕表霸主地位,就如同人們珍視回憶這種寶貴的東西一樣。[font=Calibri]MD[/font]似乎并沒有熱火多久,而且受眾很小—非一般的土豪,摩托羅拉的傳呼機普及后也只是很短時間就被手機的普及而取代。幾乎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有這樣的經歷,宿舍熄燈后除了舍友聊天就是各自用耳塞聽隨身聽,卡帶絕對不是英語教材(至少我不是,一定代表了絕大多數)而是流行歌曲,聽著卡帶入睡然后第二天發現機子還在轉,因為很多機子是有自動翻帶功能的。如果機子停止,不是電池用完就是你的機子太低端。電池用完沒關系,還可以咬一咬繼續堅持,機子低端就只能省吃儉用換新的,因為你不一定能長時間借用同學的,這樣是很沒有道德的行為。早起后多半是一個耳塞還在,另一個已經不知道壓在被子下還是枕頭旁。[/align][align=left]聽多了國語歌曲,就開始聽外國音樂,對于發燒友級的我來講,引進版無論從包裝設計還是音效都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所以想辦法找走私唱片,曰“打口”。晚自習后或者周末有空就基本上是泡在唱片店里,跟不同的店家都打成一片。有一個老板推薦一種音樂,他取名叫“鋼板兒”,現在想想其實就是重金屬音樂,當時用純凈無污染的鼓膜去感受確實像鋼板兒那么硬,又噪又鬧,用個俗語就是“真特么給勁”。那時的盜版磁帶相當泛濫,如同現在的仿表。做假冒肯定有它的存在道理,但那時有大量以假充真的磁帶[font=Calibri]CD[/font]充斥市場,對于我們這種“熱愛音樂”的人怎么可以容忍。我在班級發起的業余授課活動中,主講“磁帶真假鑒定”也是爆滿,比講數學講歷史的同學受歡迎多了。備課中有一個記憶深刻的教材,一盒正版費翔《愛著你》和盜版劉德華磁帶,劉德華磁帶封面設計完全抄襲費翔《愛著你》的封面,當然,費翔的身體要安上劉德華的頭,為什么,因為劉德華好賣撒。那個盜版磁帶至于后來哪里去了已無法回憶起,費翔的正版還在。那會的盜版就會用[font=Calibri]PS[/font]技術了。后來,重金采買的磁帶[font=Calibri]CD[/font]被朋友借走幾乎有總量的一半以上,很多至今都未歸還,我對于借出去的東西很多都會忘記,或者忘記給了誰或者壓根就忘記給過,也不怪朋友吧,或許他們也忘記了。真是糊涂又有意思的青春。[/align]
3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