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





綿竹為蜀山氏地,西周為蠶叢國附庸,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置綿竹縣,屬廣漢郡。三國蜀分置陽泉縣,西晉初廢陽泉入綿竹。晉太始二年改屬新都郡。東晉隆安二年分置晉熙郡,領萇陽、南武都、晉熙三縣。劉宋建元年廢晉熙,屬南新巴郡,梁天監元年復置晉熙郡,領南武都、萇陽,屬潼州。北周廢晉熙縣入陽泉。隋開皇元年廢晉熙郡,陽泉改屬梁州,開皇十八年,改陽泉為孝水。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復名綿竹縣,并徙治于今劍南鎮,屬蜀郡。 以后雖江山易代,縣名因之。民國時,綿竹屬四川省川西道。民國24 年(1935年),屬第十三行政督察區。






綿竹市駐地劍南鎮,有著修悠久的釀酒歷史。相傳早在唐代,綿竹出產的“劍南燒春”便被列為皇族專享有貢品,有“劍南貢酒”之名。因唐人常稱酒為“春”如唐代李肇《國史補》中記載:“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榮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而唐人以春名酒,史料早有確證,子美詩云:“聞道云安曲米春,才傾一盞便熏人。”李白亦有詩句:“甕中百斛金陵春。”唐代始置的劍南道,即今劍門山脈以南地區,故名劍南克。
劍南春的前身為綿竹大曲酒,創于1662年的清康熙初年,陜西三原縣人朱煜,因見綿竹水好,便移居至此,辦起了最早的曲酒作坊名“朱天益酢坊”。據《綿竹縣志》記載,當時的綿竹大曲達到了“味醇香,色味白,狀若清露”的美妙境地。曾暢銷于四川及上海、南京等地,深受歡迎。在1922年和1928年中,先后獲四川省勸業會一等獎和國貨展覽會章、獎狀。建國后,在第三、四、五屆全國評酒會上,連續3次蟬最新全國名酒稱號,并榮獲國家質量金獎,成為酒壇的一朵芬芳吐艷的新花。
10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