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C萬國的飛行員系列是品牌旗下的熱門作品,而其中馬克又是最能代表品牌飛行表精髓的經典名作之一,按照萬國表一年輪換一個系列做為年度主打的慣例,最近一次輪到飛行員系列的年份是2016年,而在上一次飛行員腕表之年則可以回溯到2012年,在近期這兩個飛行員世代中,馬克系列分別都有新產品發布,2016年發展到馬克18,2012年自然也就是馬克17,他們都搭載了同款機芯,但在外型上則有少許不同,今天我們就來跨越時空對話,看看兩個年代之間的馬克飛行表,究竟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處。
馬克系列從1936年推出Mark IX至2012年,已推出了六代(包含Mark X軍用款);2012年萬國表再度推出了旗下經典飛行表款的全新風貌——馬克17。從Mark XI的36mm、Mark XV的38mm、Mark XVI的39mm,到XVII的41mm,逐漸變大的表徑反應了是帶的潮流,除了表款尺寸的變化之外,表款所搭載的機芯也隨之改變,從1999年開始使用ETA 2892-A2改進的30110型機芯,等級較高,經過萬國表工程師的改良后,在耐用、防震、抗磁等性能方面都進步明顯,讓30110型機芯沿用至馬克17,機芯的精準程度搭配抗磁性能,始終是表迷熱門收藏的表款之一,馬克系列的經典,不論是從表款本身的優異質感,乃至于品牌價值與強度來看,高收藏價值讓所有表迷趨之若鶩。
馬克系列的機芯雖然從馬克12延續至今,但在表款設計上一些微調,比如面盤布局:為了遵守飛行員表辨時清晰的準則,阿拉伯數字時標逐漸放大、變為粗體,在馬克17之后,時標顯示取消了6、9等數字顯示,以柱狀圖案標示;另外棒狀時針也在馬克16之后產生改變,變成巨劍型時、分針的設計,或許也是為了強化辨時性而做的改變;到了馬克17的時候,表盤布局又有了一個顯著的變化,位于三點鐘位置的日期窗,從馬克12開始便以小日期窗作為顯示,而馬克17卻一改往常的設計,仿效飛機儀表板的設計,將日期窗改為昨、今、明天等三日顯時,并加以紅色三角箭頭,以指示今日日期。在表盤布局上做的微調變化,或許讓有些表迷不太認可,但IWC之所以作如此微調,一方面貫徹了飛行元素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將清晰辨時的準則執行的更為全面,假如時、分針不小心遮擋三點鐘位置的日期窗時,馬克17的三日顯示窗便不會被遮擋,用家可以透過昨、明日的日期來判斷今日,可謂是萬國表煞費苦心,黑底白字的表盤加上大表徑41mm的設計,更增進了讀時輕易的性能。
2016年發布的Pilot's飛行員系列,款式從小表徑到大表徑一應俱全,但要說到IWC的飛行員系列,當然不能少了最經典的馬克!2016年品牌推出了馬克18,且還推出小王子以及Top Gun特別款,款式豐富齊全,讓表迷擁有更多的選擇。而馬克不只有名字每年增加,在腕表的尺寸方面,從馬克11的36mm、馬克15的38mm、馬克16的39mm,到馬克17時表徑已經增加到41mm的尺寸,反應了表壇歷年來的大表徑風潮。到了16年,表徑反而縮小到了40mm,或許是想要回歸到馬克最原始的樣貌,同時又能迎合現在表迷們喜愛的大表徑風格,以剛剛好的40mm登場。
此外,這次馬克18除了表徑回歸經典,在日期顯示窗的部分亦回歸到最基本的方形顯示窗。馬克17的扇形顯示窗是仿造飛機儀表板設計,顯示昨、今、明三日顯示,主要是為了防止分鐘擋住日期顯示窗,透過昨日或明日的日期方便佩戴者能夠推算今日日期。但馬克18的日期顯示窗回歸經典方形,或許是因為現代飛行表不再只是飛行員的專屬,一般群眾也不需要像飛行員一樣需要立即得知時間,因此回歸到表迷們最喜歡的基本樣貌。而在兩款相比之下,馬克18雖然少了扇形顯示窗的創新與實用特色,但讓面盤呈現更為簡單、經典的風格。馬克的面盤從最初的馬克9開始,為了能方便飛行員更清晰讀時,便持續演進,從教堂式指針改為指示更簡單清楚的劍形指針,阿拉伯數字時標亦逐漸變大、變粗,在馬克16之后,甚至將6、9的時標取消,以簡單的柱狀時標顯示,增進了清晰顯時的性能。此外,屬于馬克經典的樣貌——黑白色面盤、Mark XVIII標志、12點鐘三角形標示等特色都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