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柏(Girard-Perregaux)的三金橋陀飛輪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具標志性的陀飛輪設計之一。它那結構對稱的線式布局同它的陀飛輪籠架一樣,都是那么的獨特。要知道,在鐘表文化研究學者萊因哈特?麥斯(Reinhard Meis)的權威著作《Das Tourbillon》當中,Perregaux的陀飛輪被認為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與Guinand,Lange,Pellaton以及Golay的作品并列。
如今,距離品牌創始人之一Constant Girard初步構思這一理念已過去了150余年的時間,而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三金橋陀飛輪也已被進行了重新的定義:四年前,芝柏推出了Neo Tourbillon,運用呈拱形結構的鈦支架取代了此前扁平的箭型金橋設計。
就在今年早些時候的SIHH日內瓦表展上,品牌又通過鏤空工藝對其進行了詮釋,賦予了它一種更具時代氣息的復雜風格。而雖然尺寸與早期的款式相同,但三橋鏤空Neo Tourbillon腕表因其外觀設計的原因看起來要輕了許多,盡管可能是一種錯覺。
作為一款典型的三金橋陀飛輪腕表,其內所搭載的Cal.9400-0011機芯依然采用的是線性架構設計,發條盒、齒輪系以及陀飛輪模塊按12點位至6點位方向垂直排布,最重要的節點部分由三架黑色涂層鈦合金支架來固定住。
在美學方面,三金橋陀飛輪機芯那對稱的結構很適合鏤空工藝的施展。通透的結果帶來的便是視覺上錯綜復雜但卻極有秩序感可言的外表,也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吸引人們的目光。如此出眾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經黑色涂層修飾的支架與鍍銠和鍍釕處理的組件之間的對比。
盡管名字叫“三橋”,但這款Neo Tourbillon其實有五座“橋”,除了正面的三座之外,還有兩座位于表背處陀飛輪以及中心輪的底部樞軸,基本上充當了夾板的作用。
同前面的三座橋一樣,后面兩座橋也為拱形,并也通過黑色涂層進行了修飾。位于中央那座橋上面的是鏤空并帶有里拉琴形狀輻條的止逆棘輪。而其旁側的上鏈輪也為鏤空設計,揭示了下方大自鳴風格上鏈棘爪的設計。
這枚機芯不光帶有著明顯的現代美學氣息,在裝飾方面它也同樣出眾,雖然不得不說,黑色涂層的運用掩蓋了許多的小細節。
每一個部件都被打磨到了其最美的樣子,品牌對于細節的追求達到了極致,如螺絲頭上的倒角槽或是齒輪輻條上的斜邊等。該機芯的表面修飾整潔且一視同仁,毫無疑問它是用手工來完成的,但卻不同于早期的三金橋陀飛輪腕表身上那驢糞球表面光的手工修飾技藝,這款表無論前后面都幾乎可以與獨立制表師的作品相媲美。
這枚Cal.9400-0011機芯的自動上鏈模塊設計的緊湊又巧妙,單發條盒的設計可提供60小時的動力儲備。芝柏運用了與其十多年前推出的自動陀飛輪腕表身上相同的機械機制:白金材質的微擺陀與發條盒同軸放置,基本上就處在主發條的上方。
獨特的Perregaux陀飛輪模塊由80個部件組成,同拱橋一樣,其大部分也由鈦材質制成。因此盡管其直徑有14.44mm大小,但它的重量僅為0.25克,這有效的提高了機芯的運作效率,因為現在只需更少的能量即可令其轉動起來。
同所有傳統的陀飛輪一樣,它的旋轉周期為60秒,由于籠框中設置有一根藍鋼指針,所以也可看作小秒盤。
大家都知道,一般鏤空手表的可讀性都不咋地,但這款Neo Tourbillon腕表顯然不包含在內,它的可讀性依然出眾,而這要歸功于其采用拉絲工藝修飾的白金指針與黑色鏤空背景之間所產生的鮮明對比。
正面的所有細節都呈現在寬闊的凸面藍寶石水晶玻璃表鏡下方,它的邊緣直接落在了表殼側方,因此也承包了表圈的義務。
和最初的版本一樣,這款表的表殼直徑為45mm,但由于短表耳的設計以及材質質量輕的原因,使它的上手感依舊出眾。
然而,由于內部搭載了改裝了的Cal.9400-0011機芯,令這款表的厚度增加了極難被察覺的1.4mm,變為了15.85mm。這主要是因為后面的橋架和前面一樣也是拱形的,所以無形之中增加了機芯的整體厚度。
品牌為這款芝柏Neo Tourbillon鏤空三金橋陀飛輪腕表(Ref.GP 09400-0011)配備了一條黑色的鱷魚皮表帶,與表盤的色澤相呼應。該表款的售價為14萬瑞郎。更多詳情,請點擊訪問芝柏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