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寶璣推出了他們最好的作品之一,一款既概括了品牌的經典設計風格,又展現了品牌的創新精神的時計:Classique系列超薄陀飛輪5377自動腕表。它纖薄、優雅、復雜,配備了陀飛輪還使用了外緣擺陀…緊隨其后而來的是更為傳統的琺瑯版本5367,它依然優雅,但更多的是展現了珍稀工藝之美。今年,我們又迎來了該款式的第三次迭代——寶璣Classique系列Tourbillon Extra-Plat超薄陀飛輪5395鏤空腕表,那復雜華麗的外表,會讓每一個見到它的人都怦然心動。
如果你想尋求一款很有價值且有深厚歷史底蘊的時計的話,不去看看寶璣的陀飛輪就等于瞎耽誤功夫。原因很簡單:亞伯拉罕-路易·寶璣在220多年前發明了它并申請了專利。專利于1801年獲得,這項機制的發展歷經多達10年(1795~1805)的實驗和研究。時處那個沒有任何科技設備可以借助的年代,這位制表大師煞費苦心地想要找尋到一種方法,以期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地球引力對振蕩器產生的不良影響,并以此為基礎來提高機芯的計時精度。冥思苦想之下,一個念頭在寶璣先生的腦海中閃現:將擺輪和游絲以及擒縱(杠桿和擒縱輪)模塊整合到一個可自行旋轉的活動殼體當中。他將這種雙重旋轉的機械機制命名為了“Tourbillon(陀飛輪)”。即便是已過去了兩個多世紀,陀飛輪的復雜性和觀賞性依然如同最初那般讓人著迷。
時間快進到2014年,寶璣推出了5377,一款風格經典,但技術方案非常現代化的超薄時計。雖然所搭載的自動機芯架構相當復雜,但由于使用的是外緣擺陀設計,因此仍能夠保證非常纖薄的外表(表殼7.7mm,機芯3mm)。同時具有創新性的是,擺頻為4Hz的陀飛輪還使用了不少現代材質,比方像是鈦合金的框架,硅質的調速機構等。
這一開山之作有著一面樸實的璣鏤紋表盤,并配備了動力儲備指示功能。4年之后,一款同樣非常經典的版本追隨著它的腳步出現在了世人的面前:擁有白色琺瑯盤面,但移除了動儲指示功能的ref.5367。這兩款時計(再加上本篇文章中的這款)可以說完美的概括出了寶璣的設計理念:優雅,經典,雋永,創新。
最新之作仍然依賴著相同的整體架構,但卻以完全鏤空和精雕細琢的方式,自豪的展現出了內部的機械機芯。
這款表基本上就是鏤空版的5377和5367,不過后兩者都通過寶璣很拿手的經典工藝進行了修飾,這就體現出了新作的不同,因為它采用了一些在以往的寶璣身上鮮少能夠見到、令它變得既前衛又現代的設計元素。
同“標準表盤”相比,ref.5395沿用了絕大部分的技術要素。但需要提一嘴的是,它的表殼直徑縮減了1mm,從42mm變為了41mm;然后側面輪廓增加了不到1mm,從原先的7mm變為了7.7mm,原因主要是在于鏤空的機芯上。至于其它方面,仍然是典型的寶璣式設計,比如像溝紋側方、焊接表耳等。該表款有18k玫瑰金和950鉑金兩種材質款式可選。
表盤一側,為了讓手表盡可能的通透,寶璣選擇了將羅馬數字時標印在半透明藍寶石水晶圓環上的做法。這面圓環也是偏心放置的,同封閉表盤款式是一樣的。其指針仍為傳統的藍鋼指針,看起來總是那么賞心悅目。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款表上最重要的部分:鏤空機芯。它的整體架構相當令人驚訝,在其左側擁有著大量的閑置空間。為了實現這種程度的鏤空,金質的基板和夾板已循著齒輪系、寶石軸承等部件的形狀被最大程度上的進行了掏空。其真正的美麗之處在于有序運作著的部件和紅寶石共同構建而成的如同蛛網般錯綜復雜的體系結構。
如此通透的設計使得佩戴者可以直觀的看到一些通常都是被隱藏起來的機械元素。例如,外緣上鏈機制的部件,比如滾珠軸承,現在就是完全可見的。正面一側的機芯表面通過璣鏤紋理進行了裝點,這是對經典寶璣設計的致敬。
仔細觀察一番機芯的夾板,我們便可看到無數個銳利的內角,這只能通過傳統的工藝,以手工拋光的方式來實現。其邊緣部分也都以銼刀手工倒角進行了精心的打磨,直到形成完美光滑、呈45°角的斜面。類似的裝飾也被應用在了發條盒處,它的頂部被開了一連串的圓孔。
回到機芯本身,它保留了與5377和5367表款相同的參數規格。由外緣擺陀來上鏈,如此令得整體更加纖薄,觀賞性變得更強。雖然是單發條盒,但卻可提供長達80小時的動力儲備時間。
盡管鏤空設計很吸引人,但陀飛輪模塊仍是毫無懸念的主要亮點,寶璣在這里選擇使用了現代技術方案。首先,它的擺頻為4Hz(大部分陀飛輪為3Hz),確保了更優秀的精度。其次,它的籠框為鈦合金材質,并使用了一些防磁部件,例如像是配備了硅質擒縱叉和游絲的杠桿擒縱。
全新的寶璣Classique系列Tourbillon Extra-Plat超薄陀飛輪5395鏤空腕表搭配的是一條與表殼色澤及材質相匹配的鱷魚皮表帶。價格方面,玫瑰金款式(5395BR/1S/9WU)為220000瑞郎;鉑金款式(5395PT/RS/9WU)為235000瑞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