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輕,要多聽長者的教誨。
記得長者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當然要靠自我奮斗,當然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同樣的道理也使用于鐘表品牌,這其中的典型就是Rado雷達。
1917年,F(xiàn)ritz、Ernst、Werner三兄弟在家里面成立了Schlup & Co.鐘表廠。不過期初,它們的業(yè)務非常地簡單,并不出名。1950年代,Schlup & Co.鐘表廠開始以Rado作為商標生產(chǎn)銷售鐘表,此時雷達才走上發(fā)展之路。1957年,品牌推出了標志性的Golden Horse金馬系列,以及其后的Green Horse綠馬系列。雖然也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但是并沒有達到空前的成功,直到DiaStar 1鉆星系列的誕生。
今天看到DiaStar 1鉆星系列的表款,我想大多數(shù)表友都會感到丑,非常地丑,丑到無以復加。拋開審美不談,該系列卻有兩個“重量級”的配置。第一,它的表殼乃采用硬質(zhì)金屬制成,第二,它的表鏡已經(jīng)是人造藍寶石材質(zhì)。
可能有的表友會說,這個有什么特殊,要知道那是1957年啊!勞力士直到1970年才用上藍寶石表鏡,雷達提前13年就做到了。當時的手表,普遍采用不銹鋼或者半鋼表殼,不銹鋼使用后會產(chǎn)生不美觀的劃痕,半鋼會導致外面的鍍層脫落,漏出里面的黃銅。亞克力塑料、玻璃的表鏡,也極易產(chǎn)生劃痕和以外破損。
在那個手表還只是日用品的年代,歷久彌新的外觀可以說是非常重要,不像今天的人們還故意做舊表帶、用鹽水泡青銅表殼.......雷達看準了當時手表的定性 和 消費者的需求,順勢而為,成功贏得了市場。大家都知道,上世紀70年代爆發(fā)了石英危機,日本低廉、耐用的石英表擊垮了瑞士的傳統(tǒng)機械制表業(yè)。就連當時作為瑞士制表品牌一哥的歐米茄,就差點以4億多瑞郎的價格賣給日本人了。不過雷達卻是市場上面的一朵奇葩,憑借“永不磨損”的外觀,他們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也在盈利,從未虧損。
1986年,Rado雷達表推出陶瓷系列腕表,為制表業(yè)帶來巨大革新,品牌的地位達到了巔峰。如果家里面有年紀大一點的長輩,你去問他們什么是好表,不少人可能不知道朗格、寶璣,但會提及雷達。因為那一句廣告詞“雷達 永不磨損”實在是深入人心。
可以說,雷達之前的成功,考慮到了自我奮斗,也考慮了歷史進程。
瑞士成為鐘表屆的巨人,一路上一共經(jīng)歷了三關。第一關,瑞士靠中立國的身份保持了國內(nèi)的穩(wěn)定,利于制表,成功耗死了經(jīng)常打仗的法國、英國和德國。第二關,瑞士主動學習美國的工業(yè)化流水線制表,絞殺了美國。第三關是瑞士在海耶克的帶領下普及了“鐘表是奢侈品”的概念,釜底抽薪地抵御并干翻了引發(fā)石英危機的日本。
現(xiàn)在提及雷達,不少年輕的表友都會露出不屑的眼神。陶瓷表助推了雷達的成功,也限制了雷達的成長。一度打開雷達的官網(wǎng),在售的9個系列,全都和陶瓷有關。而這些均價1萬的大規(guī)模發(fā)售的工業(yè)陶瓷表,既難以用“手工奢侈品”的形象去包裝,又不能和理查德米勒、宇舶這類高端新銳品牌拼科技感、稀缺感。于是雷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就只能靠著當年積攢下來的人氣賣賣中老年客戶,難有年輕人青睞。雖然雷達在這30年間研發(fā)了很多關于陶瓷的高科技,自我不斷奮斗,但并沒有考慮到歷史的進程。直到2019年,雷達終于做出了改變,在傳承系列里面推出了更符合年輕人口味的表款,比如這枚Captain Cook庫克船長。
外觀設計并不是憑空臆造,而是取自于品牌在1962年推出的潛水表。闊劍指針、梯形夜光刻度、做舊膏藥涂裝,就連日歷盤也都換成了老式的銀白底紅字款式。原本的鋁合金旋轉(zhuǎn)外圈 和 亞克力塑料表鏡進行了升級,變成了陶瓷 以及 人造藍寶石材質(zhì)。
最能暗藏雷達品牌神韻的是表盤12點鐘位置的Logo。雷達的商標是一只船錨,其并不是固定的。每一枚雷達自動手表,它的Logo都會隨著佩戴者的移動而發(fā)生旋轉(zhuǎn)。
這枚37毫米直徑、限量1962枚的特殊版庫克船長并不帶有鎖把,只是簡單的生活防水,不能戴著洗澡游泳。密底底蓋上浮雕有雷達品牌標志性的海馬圖案,這更多是向歷史上的海馬系列、防水概念致敬。如果大家對于防水有要求,可以購買42毫米的版本,可以實現(xiàn)200米的防水。
打開后蓋,是一枚基于ETA2824升級而成的自動上鏈機械機芯,表面沒有任何的裝飾性打磨,提供80小時的長動力運行。好在有密底的遮蓋,不然真的不好看。
一個鐘表品牌的成功,既要考慮自我奮斗,也要考慮歷史進程。
很樂意看到雷達在改變,終于不再死磕陶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