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柏(Girard-Perregaux)以帶有三金橋的陀飛輪腕表而聞名,這是制表業中最獨特,最精美的機芯之一,即使是在最初設計的160年之后。具有三金橋的陀飛輪以對稱和箭形橋為特色,是為數不多的具有無可爭議的標志性設計的機芯之一。芝柏經典橋45毫米腕表是三金橋演變的結果,與19世紀的設計相比價格更低廉。
法國鐘表匠Jean-AntoineLépine在1770年左右發明了Lépine機芯時,徹底改變了手表機芯的結構,該機芯使用橋和旋塞將活動部件固定在底板上,取代了當時流行的支柱結構。
大約一個世紀之后,芝柏創始人Constant Girard重新思考機芯的布局,不僅著眼于機械功能,而且考慮了美觀,于是將Lépine的理念進一步向前發展。
從1850年代中期開始,Girard開始研究機芯,其發條盒,齒輪系和調節器垂直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它們由形狀類似細長菱形的相同平行橋固定,在機芯布局中創造出優雅的平衡感。最終,大型的平行橋演變成純金的箭頭形橋。
此外,機芯美學與最先進的精度相匹配。芝柏表的許多機芯都配備了彈簧定位擒縱機構。Girard使用陀飛輪調節器生產了約20種這樣的機芯,只有少數幾款沒有陀飛輪。
從裝飾,設計和精確度方面講,三橋聯動機芯是19世紀制表業最高級別的體現,大多數原始懷表都是鐘表的示例。
三橋機芯于1991年作為手表而復興,至今仍是芝柏的標志。在1990年代的鼎盛時期,由于擁有三金橋陀飛輪機芯,芝柏被視為卓越的高級鐘表公司之一。
在保持相同布局的同時,機芯從那時起經過了多次迭代,時常帶有其他復雜性或更具現代感的金橋手表出現。之前的金橋手表一直配備陀飛輪調節器,直到2018年品牌推出Classic Bridges腕表。
在款式和表面處理方面,芝柏采用經典方法處理橋梁-即完全拋光的18k玫瑰金。盡管制作精良,但在外觀上并沒有特別出色,但這種保守的風格在設計中效果很好。
直徑為45毫米的Classic Bridges( 非凡金橋 )聽起來會感覺過大,但這種手表其實用寬一些的表盤來展示機芯會更好看。比如更實用的40毫米版本,雖然機芯相同,但較小的手表看上去有點混亂。
比如GP08600-0002機芯專用于45毫米型號的手表,其機芯較大的37毫米直徑正好填充45毫米表殼。機芯的大部分都經過了重新加工,以增大尺寸,包括底板和金橋。Classic Bridges 40毫米GP08600-0001中搭載的是一款較小的32mm機芯,所以對比看來確實不如45毫米腕表看起來更舒服。
嚴格意義上講,該機芯既不是陀飛輪機芯,也不是三橋機芯(盡管機芯的背面確實裝有第三橋式機芯),但其結構依然美麗動人。
雙金橋與磨砂底板形成鮮明對比。下橋架固定擺輪,而中央橋架則承載指針,小齒輪和時輪。右下方是磨砂橋,負責齒輪系的其余部分。因為磨砂的緣故讓它能融合到了底板中去。表盤頂部可見雙發條盒,實際上這是一個巧妙的設計,左側是鋼制微型擺陀,右側是發條盒。
盡管表殼和表盤看上去并不乍眼,但自由懸掛的擺輪卻比普通表的要大。作為機芯設計的關鍵部分,擺輪的直徑無疑必須最大化才能獲得視覺效果,這就要求擺輪的頻率較低,只有3Hz,而不是更常見的4Hz。
雖然三橋陀飛輪的前部具有近乎完美的對稱性和流線型的機械設計,但經典橋的混亂程度卻略高一些,比如可見許多活動部件,所以絕對沒有陀飛輪機芯的視覺優雅。這是一種設計選擇,這樣做可能是為了將陀飛輪與價格適中的經典橋腕表區分開來。通過藍寶石玻璃前部幾乎所有活動部件都可見,而后部則是一塊完全裸露的甲板和一個發條盒式棘輪。盡管經典橋顯然是帶有三橋的陀飛輪的簡化版,但機芯的裝飾仍然算是很好了。
另外雙金橋具有鏡面拋光的頂部,傾斜的邊緣和拉絲的側面,而正面的所有螺絲都突出且經過了拋光,底板也是如此。每個零件都經過了精加工,精加工是機械加工和手工精加工的結合,因此,它缺乏三金橋陀飛輪的很多手工工藝,但是鑒于經典橋的價格,尚可在接受范圍內。
機芯背面,精加工的復雜程度也做的一絲不茍,整體覆蓋著日內瓦波紋,所有的孔則是機加工的。但是我還是認為經典橋的背面也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裝飾點:精心修飾的鏤空棘輪,沿銳利的向內和向外的角落傾斜。
Classic Bridges經典橋價格為269000¥,如果在精加工方面稍加改進的話,相信可能會變得更加引人注目一些。可能我有些奢求過高,無論怎樣Classic Bridges經典橋經典橋確實在價格上有很強的競爭力,尤其是與諸如Lange 1之類的基準腕表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