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出復雜功能手表內部的復雜結構所需要的先鋒派思維注定只被少數人所擁有,畢竟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凡人。數個世紀以來,想要成為時間之主宰的野心一直激發著人類的創造性思維,通過能工巧匠的雙手,將精湛的鐘表藝術帶進了普羅大眾的生活。而除了錯綜復雜、匠心獨運的機械機制之外,在制造過程中對于完美的不懈追求亦是“高級制表”之所以會冠上高級二字的一大標志。出于此,本篇文章將會向大家深入地介紹一下那些在機芯打磨環節中頻繁出現的工藝名稱,而所參考的標準則皆出自高級鐘表類別。
短短的“打磨”二字,將手表部件上所使用的大量技術盡數囊括,就制造環節而言,這些技術都是交由機器來完成的。而后,所有的精加工痕跡都被抹除,部件被拋光并通過手工工藝進行精心的裝點。沒有生命的金屬就此被賦予了活力,成為了有溫度的藝術品,這,便是制表界的煉金術。
在某些方面,一些打磨技術還具備著頗為實用的特質,就比如,除了美觀之外,電鍍還能有效防止腐蝕;日內瓦條紋被認為有助于對灰塵進行“捕捉”,從而令之遠離那些運作的部件(至少在讓條紋成為單純意義上的裝飾的現代制造技術還未出現之前,這是說得過去的);以及傳統的精鋼螺絲加熱會令其顏色變成迷人的寶藍色同時硬度也會增強等等。總之,無論如何,打磨和修飾一枚機芯都應給予細節部分最大的注重,從而保證技術與外觀雙方面的完善。
雖然現代數控機床可以用來生產和預加工手表部件,但這與投入心血精雕細琢手工打磨的機芯卻完全是兩回事,后者才有資格被看作是真正的藝術作品。用腦的聰慧和手的靈巧來點綴部件的傳統魅力代代相傳,這是工業精加工完全無法匹敵的。有一些操作,例如像是在某些角度方面的雕琢,只能靠人的雙手來完成。其實,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制表匠師,經他之手的作品沒有兩件會是完全相同的,畢竟他本質上是一個人類,所以或多或少的會產生一些名義上的瑕疵,但這種‘不完美’卻令得每一件作品都變得獨一無二了起來,由此給予了它們真正的真實感。
也稱切角,它指的是部件(尤以夾板為主)表面和側緣之間的鋒利棱邊以手工的方式切割或銼平,形成光滑的45°區域,然后通過機械來拋光,以突出這一部分的線條。合格的倒角面所需要具備的素質就是要整齊劃一、平滑順暢。它是最精細的修飾技藝之一,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之一。
現代機器如今可以生產改進后的更為清晰的倒角面,這種倒角面可以工業化地進行大規模的生產,即所謂的金剛石切割斜面。于高端制表而言,它作為初步階段,讓匠師第二階段的工作—使用車床手動引導部件和工具—變得更加容易,進而能夠更加有效地對倒角面予以完善。
用傳統工具如銼刀、研磨膏等手工制成的倒角面完全無法與現代機械精加工相媲美,但這仍然是內緣切割所必需的步驟。這種細致的技術需要極大的靈活性和技巧。只有一種角度必須要由手工來制作,那就是所謂的“圓邊倒角”,它在制表界當中堪稱是所有匠師孜孜以求的登峰造極之水準。顧名思義,它的倒角面不是平的,而是凸出來的,只有極少數訓練有素的匠師可以塑造出這樣的細節。
也稱鏡面拋光,這種十分耗時的精加工是高級制表的特色,使用它可以獲得完美光潤的鋼件表面,而作為增益buff,這些鋼質部件會如同鏡子一般反射環境光,或是在某個角度呈現為全黑。這種拋光工藝需要一個極佳的平面,盡量避免不規則外形或圓角部分的出現(部件的邊緣也需要完全平整),并且光的反射必須是單向的。根據環境光的不同,它會呈現出黑色(當光線垂直打在部件表面)、金屬灰色或白色的樣子。
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其表面必須先被軟化以進行后續完美的處理。一旦初始表面準備完畢,匠師便會開始在一面鋅板上對零件的表面進行摩擦。在金剛石研磨膏的幫助下,匠師的手會做輕度的圓周運動來磨去部件上的瑕疵,直到獲得完美的拋光面。該工藝基本上只針對高級手表來做,它是非常耗時的,光是打磨陀飛輪橋架的上表面就需要3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