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面世至今已經有5年了,5年的時光里,萬寶龍1858系列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價值。現在,這個系列又贏來了一位新的成員,這是一款非常獨特的單指針24小時顯示腕表,不僅如此,它還可以起到太陽羅盤的功用。
從入門級的自動腕表到頂級的追針計時碼表,1858系列時計在市場上的各價格層級當中都提供了相當高的性價比,同時品牌憑借對色澤主題、銘文字體和飾面打磨的精細拿捏,在復古風格方面也取得了討喜的平衡。在Watches & Wonders 2020展會上,萬寶龍繼續書寫著這個系列華麗的篇章,但其筆下卻出現了一個小小的轉折——他們推出了這款1858系列Automatic 24H單指針腕表。
雖然在功能性和外觀設計方面很是獨特,但這款Automatic 24H腕表卻并不比一款標準的三針自動腕表難用多少。的確,它只能顯示個大致的時間,但其整體觀感卻不禁會讓人把它與一些經典的老式工具聯系在一起,而非僅僅只是將之看作為一款風格復古的手表。換句話說,這款表可能是最有趣的入門級萬寶龍手表了,在4000美元以下的品類當中,它無疑是一個相當引人注目的存在。
雖然已經不是什么新潮的概念了,但帶有24小時顯示、單時針每天只轉一圈的手表卻依然并不常見。要知道,對于飛行員或宇航員等專業人士而言,帶有24小時顯示功能的手表往往代表的是一種嚴謹實用的工具。
這類手表通常都具有三根指針,用以明確地指示小時,輔以精確到秒。比較著名的作品如百年靈的Cosmonaute腕表,在1962年水星計劃載人任務當中,宇航員斯科特·卡彭特佩戴的就是它。
單指針指示的24小時刻度表盤相當少見,因為它們確實不太實用。這種設計是對時間觀念的一種哲學反思,依據之一就是,愛彼將自家的單指針手表恰如其分地命名為了“Philosophique(哲學家)”。毫無疑問,這種手表只會吸引到小部分人的目光。
除了是為迎合小眾群體的需求之外,這類手表的稀缺性也與機械層面有關。畢竟,想要制造出一款單指針的24小時顯示手表可不僅僅只是拿掉分針那么簡單。絕大部分機芯都擁有的是一根由小時齒輪來驅動的時針,它每12個小時轉完一圈。所以,要將機芯轉換為24小時制顯示就涉及到要對傳動裝置進行微小但重要的改動。
考慮到不冷不熱的市場銷售情況,對機芯進行這種額外的改動顯然并不怎么劃算。因此,雖然之前有那么一些品牌曾推出過這種類型的手表,但大部分都屬于是曇花一現,只有極少數堅持了下來。
同基礎的1858系列自動上鏈腕表一樣,這款Automatic 24H腕表也采用的是一個雙色調表殼,它的表冠和表圈是青銅材質的,其余部分則為精鋼材質打造。
它的尺寸要比基本款1858略大,其直徑為42mm,厚度為11.2mm,比較適合作為一款運動表來佩戴,因為足夠大,但又不算厚重。
該表殼的頂面和側邊均以拉絲工藝來處理,由拋光的縱向斜面從中分隔開來。覆蓋在其表盤上的是一面穹頂藍寶石水晶玻璃表鏡,不過看起來卻很有老式手表上的有機玻璃那種感覺。
表盤是這款表的亮點所在。它的背景是一副北半球的地圖,基本上就是你從北極視角看到的地球,上面還標記有24條經緯線,而它們全部都是用黑色Super-LumiNova材質印制而成的。在白天它們呈現為深灰色,而到了夜晚,它們便會發出微弱的綠色光芒。
時間是通過一圈超大號的24小時刻度和一根涂覆有紅色Super-LumiNova夜光材質的指針組合來進行顯示的。這根指針無論是大小、長度還是尖端都設計得恰到好處,而這就讓佩戴者讀取起時間來會比較輕松,至少理論上而言是這樣的…
雖然小時刻度之間的節段是以15分鐘來累進的,但仔細點兒瞅的話,你還是可以讀到每個節段的中點的,即7.5分鐘左右。
除此之外,這款表還可以充當作一個臨時的指南針。盤面最外緣的銅色刻度上標有紅色的方位基點,度數以5度累進。
若要使用指南針功能,只需將手表調整到正確的時間,然后將之平行于地面并保持在同一平面旋轉,讓指針指向太陽即可。此時外緣刻度上的基點即在粗略程度上的被進行了校準,可以作為羅盤指示來參考了。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操作只在北半球有效;在南半球的時候,基點就要顛倒過來了。也就是說,南半球的正北是“S”,正東則是“W”,以此類推。此外,在緯度越高的地區,這個指南針功能就越準確;而相反越接近赤道,想要確定太陽的行進方位就越困難,所以這個功能也就越不可靠。
該表款內部搭載的是Cal.MB 24.20型自動上鏈機芯,其基于Sellita SW300打磨而成,它的擺頻為4Hz,可提供42小時的動力儲備。為適應這款Automatic 24H腕表,萬寶龍已對該機芯做出了專有改進,畢竟Sellita的產品目錄當中沒有能匹配24小時顯示功能的SW300機芯。
全新的萬寶龍1858系列Automatic 24H腕表是一款將有趣的創意以巧妙的設計手法表現出來的作品。它的外觀和功能與基本款的1858腕表大不相同,價格也要稍貴一些,為303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