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讀者朋友都對陀飛輪手表很熟悉,即使沒有見過,但是只要你是經常關注腕表部落內容的人,也一定會通過我們的內容時不時的看到。
畢竟,作為三大“頂配”級復雜功能(另外兩個是三問和萬年歷)之一,陀飛輪一直都是比較受關注的。
因此,有的朋友就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陀飛輪功能往往都是通過鏤空讓人可以輕易看到的,這是為什么呢?很多別的功能也不是這樣呀。比如這枚積家大師系列5082420腕表,這枚腕表搭載自動機械機芯,表殼為18K玫瑰金材質,具有陀飛輪功能,表徑42毫米,防水50米。
以及這枚寶璣經典復雜系列5317PT/12/9V6腕表,這枚腕表搭載自動機械機芯,表殼為950鉑金材質,具有陀飛輪功能,表徑39毫米,防水30米。
還有這枚歐米茄碟飛系列513.53.39.21.99.001腕表,這枚腕表也是搭載自動機械機芯,表殼為18K玫瑰金材質,具有陀飛輪功能,表徑38.7毫米,防水30米。這枚腕表不是局部鏤空,而是全部鏤空。
陀飛輪最早誕生在18世紀,距今已有3個世紀,當初的設計是通過讓一個水平轉動的擒縱機構能圍繞其本身的軸一直360度旋轉,擒縱結構也就沒有所謂“上下”之分,進而達到抵消地球引力對機芯造成的影響的目的,對于鐘表行業而言,當時可以說是一種技術進步。
不過,這種技術因為太復雜,其實并沒有完全普及開來。自陀飛輪誕生后的160年時間里(1790年-1950年),全世界出現的具有陀飛輪裝置的懷表或手表總數不過區區600只左右。
鐘表行業進入“手表時代”以后,很多原來在鐘或懷表上的復雜功能開始逐漸向手表轉移,當然,這個轉移過程就是一些原本比較“大”的復雜功能越來越小型化,因為相比鐘和懷表等,手表的體型太小了。
我們都知道,最早發明陀飛輪技術的是寶璣,但是很多人或許并不了解,最早把陀飛輪引入手表的品牌卻是歐米茄,就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剛好呼應上面提到的1950年),歐米茄率先把陀飛輪裝置植入推出了一枚意在參加一個計時比賽的實驗型手表。
之后,其它一些鐘表大牌也陸續將陀飛輪裝置引入自己的表款中。
但是,有一個吊詭的事實是,引入陀飛輪后,一些手表不光沒有顯著提高手表的精準度,甚至有的還不如沒有引入陀飛輪的手表走的準。
看到這里,大家應該明白了一點,也就是,就工具性或實用性而言,陀飛輪顯然沒有它那讓人驚艷的價格一般讓人驚艷。
那為什么要在表盤上挖個大窟窿讓人們看見陀飛輪?
因為它長得好看。正所謂“實力”不足,“顏值”來補。陀飛輪運行時所散發出的視覺魅力,一直讓不少人為之驚艷。
我們常用“頂天立地”來祝福別人,甚至自勉,但是“掌控乾坤”談何容易。而陀飛輪給人帶來的視覺盛宴,對于不少人而言,都很容易激起夢想的漣漪,甚至在他們看來,小小一個陀飛輪就有如星辰之浩瀚。
這么美的東西,怎么能藏著呢?因此,很多手表都會把陀飛輪鏤空表現出來,和大家一起美美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