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枚新作融合精湛機械技藝與深厚美學造詣:可完全顯露的機芯展示了兩個陀飛輪裝置通過中央差動器驅動整塊夾板的運轉。每個組件均經手工潤飾,底蓋上鐫刻有“House on the Quai”圖案,阿伯拉罕-路易·寶璣(Abraham-Louis Breguet)先生曾于這座位于巴黎的建筑內完成了其畢生事業。
全新寶璣Classique經典系列5345雙旋轉陀飛輪鐘表堤岸腕表將一枚頗具紀念意義的機芯蘊藏于腕表方寸之間。于極為有限的空間內,寶璣制表工廠打造出了一個復雜而又和諧的宇宙,其似乎有悖物理學定律。如同一件精致的雕塑,完全展露的機芯圍繞軸心以每12小時旋轉一周的韻律運轉。該枚腕表由兩個獨立的陀飛輪驅動,每個陀飛輪每分鐘各完成一次旋轉。通過這種方式,相互鏈接的調節機構實現了雙重旋轉,從而帶動了陀飛輪橋架——以此作為時針,其設計甚為大膽。腕表的視覺呈現頗為不凡,以金質材料制成機芯零件為特色,恰同昔日于大復雜功能時計內所采用的零件——這一傳統現如今幾乎不復存在;這正是寶璣致力于延續的傳統,正如品牌之于大師匠藝的傳承那般。該枚腕表呈現了寶璣的精湛工藝——底蓋上的手工鐫刻工藝尤為特別,其生動勾勒出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先生于巴黎鐘表堤岸所購建筑的圖案。
延續數世紀的發明成果
事實上,正是在巴黎西岱島(Ile de la Cité)這一巧匠薈萃的靈感之地,寶璣先生發明了一種裝置,該裝置隨后享譽全球,并延續了數世紀。曾幾何時,人們習慣將時計垂直佩戴于西服馬甲的口袋中,寶璣于是潛心鉆研,尋找抵消地心引力對計時精準度造成影響的解決方案。隨后他靈感涌現,將擺輪、游絲以及擒縱機構(擒縱桿和擒縱輪)置于一個圍繞軸心旋轉的框架之中,并為這種框架及其部件的雙重旋轉賦予了“陀飛輪”之名,該命名源于一個被遺忘多時的行星系統概念。賦以堪為絕妙的原理構思與令人著迷的運轉方式,這一發明的所有權至今歸屬于寶璣,賦予其真正與眾不同的獨創性。
機械獨創性
同時,此枚Classique經典系列5345雙旋轉陀飛輪“鐘表堤岸”腕表的計時零件在技術層面與最初的創作十分相似。鋼質游絲具備標志性的末端曲線設計,確保游絲實現同心運動。該解決方案由寶璣創始人自行設計,后來被命名為“寶璣游絲”(Breguet overcoil)并為人所熟知。直到如今,游絲仍由手工制作,且不同校準亦由手工完成,例如陀飛輪框架的平衡性。這些框架是目前系列中唯一采用鏡面拋光鋼材質打造的框架——于高級制表領域屬最高精度拋光等級。
兩個陀飛輪裝置宛若兩顆機械心臟彼此獨立運作,分別由各自的發條盒驅動。然而,兩個振蕩機構同時與另一對輪系相互耦合,在中央差動器中旋轉。以這種雙輸入設置來決定陀飛輪的平均速率,令擺陀夾板得以按照每12小時旋轉一周進行運動。至于分鐘顯示,腕表則采用經典的中央分針設計。整套裝置配備了一個系統,借此將輪系內的間隙最小化,以確保走時顯示精準度的完美把控。
這一杰作令此枚機芯堪稱寶璣制表工廠所研發最為復雜的系統之一。例如,該機芯本身精密高效運轉的特性促使制表師們必須重新審視手動上鏈機構,該機構在此款設計中依靠獨立的輪系以完成運作。其中的一個發條盒配備了類似于自動上鏈腕表所使用的副發條。該精巧結構使得第一個發條完全上鏈后可打滑保護發條,直至另一個發條盒上鏈完成。最后,表冠采用了測力安全系統,以防止發條過度上鏈。
匠心藝美
在寶璣的制表藝術中,專業技術向來離不開美學造詣。雙旋轉陀飛輪于2006年首次亮相,如今已演化為可透過表盤躍然眼前的通透設計,盡展其所有的機械構造之美。設計別致、臻于完善的鋼質發條盒夾板呈現出字母B造型。各個部件均由手工進行精心拋光、倒角修飾、甚至緞紋磨砂工藝潤飾。作為寶璣標識之一,璣鏤刻花為機芯呈現令人耳目一新的裝飾細節,替代傳統的圓形粒紋圖案,鏤空設計使得表殼內的機芯結構一目了然,手工鐫刻的羅馬數字時標引人注目,與藍寶石小時圈交相輝映。
然而,該枚時計的獨到特質于底蓋上展現得更為淋漓盡致。由機械巧思之精髓凝聚而成的機芯,于其背后的留存則是永恒的優雅。寶璣工藝大師將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先生自1775年起所擁有的巴黎鐘表堤岸39號寶璣工坊的建筑立面圖案手工鐫刻于腕表之上,為此枚時計畫上收官之筆。于金質材料上蝕刻的圖案細節精致考究,透過藍寶石玻璃視窗可窺見機芯輪系,仿佛開啟一扇連通兩個真正卓然之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