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們看到勞力士發表新作,往往會先入為主地認為那是品牌在當年從無到有創作的成品,然而要制作一款表出來可沒這么容易,在勞力士旗下的設計部門共集結了數十位的原型制作制表師,通常在一款表正式上市的數年前,他們就已經初步開發好手表的原型,期間經過不斷微調、修改,確認產品達到理想狀態后才會推出市面,一般來說那也是幾年后的事了。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據說在近年,品牌曾為了一個特殊需求的項目,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做出了手表原型,接著還在名留歷史的重要事件中派上用場,展現出令人驚艷的產品研發水準。
▲勞力士旗下的手表設計部門共有數十位原型制作制表師,他們都有從無到有制作出手表的能力。
手表制作原型的第一階段便是要將設計從概念化為實體,勞力士在制作原型手表時通常會同時打造出二至三個原型,多做幾個原型的目的是可以互相比較以找出更貼近設計概念需求的樣式,并能夠從中微調至合乎品牌標準的作品。
▲制作原型時對表殼的加工。
有了設計原型之后,勞力士就會用這些原型制成模板,接下來就可以順利量產出手表,朝上市邁進一步。品牌不會一次只專注研發一件產品,同時間內可能有許多開發計畫都在同步進行,據稱它們的設計部門團隊一年會制作多達500個表殼、300條表帶和將近900個面盤,這些都是會在不同階段過程中經過篩選和測試,以找出符合設計也能實際量產的組合。
▲制表師使用傳統機具對表殼進行細部修改。
原型制作制表師在工作過程中,部門擁有一且打造手表所需要的工具,包括電腦數控(CNC)加工、放電加工、精密雷射焊接、銑削、拋光等最新的自動化機器,同時也有傳統的人手控制車床,所以由他們制作出的原型手表幾乎可以和未來數年后正式上市的產品達到近乎一致的效果,要說這個部門與制作部門最大的差別,或許就在于他們并沒有那種可以大規模生產的設備,所以做出的原型表數量都相對有限。
▲設計部門擁有制作手表所需的先進設備,不過他們欠缺大型量產設備,因為在研發階段不需產出大量的產品。
勞力士的設計部門通常會提前數年開始制作一款手表,他們一般會先從制作某個專利的新部件起頭,或者先導入一些新研發的科技和技術,他們能夠做出新工具,或者修改某種標準機器,用以制作新零件或新的表面處理效果,所以這些原型制作制表師各個經驗豐富不在話下,他們的制表功力也偏向全能型,可以從無到有創作出一款手表。
▲通常設計完成的原型與數年后的量產成品差別相當細微。
以近年勞力士逐步替自家手表換上的32系機芯為例,像是Day-Date搭載的3255機芯,在手表正式上市的十年前,這款擒縱系統的第一批原型就已經制作完成,期間經過不斷的修改,直到2015年才終于發表。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勞力士手表從原型到正式市售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甚至光在制作原型階段就需要耗費很長一段時間,不過回到文章頭提到的,品牌旗下有款原型表卻不是循著這樣模式慢慢魔出來。
▲Deepsea Challenge特制版當年曾隨詹姆士柯麥隆潛至海面下一萬多公尺,這款手表勞力士當初制作竟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已經搞定,研發實力讓人咋舌。
那就是大導演卡梅隆(James Cameron)在2012年進行深海挑戰任務時所戴去一塊進行冒險的Deepsea Challenge手表,當時卡梅隆成功創下搭乘單人潛水器到達挑戰者深淵(海平面下10,898米,為目前地球已知最深處)的紀錄,而手上的Deepsea Challenge則是證明了手表可以被戴到水下這么高壓的地方還能安然無事的好品質。
這款Deepsea Challenge雖然沒有市售,但是勞力士當初在制作給卡梅隆時可是超神速完成,據品牌表示,這款手表從零開始到制作成特制款給柯麥隆的時間不到一個月就完成,而且手表做完數個禮拜后就被柯麥隆戴去挑戰者深淵,雖然這不是勞力士研發手表的標準流程,但卻也顯露出他們就算在時間壓力下,還是能做出品質經得起考驗的成品,而后來品牌則是2014年于海使系列中新增Deepsea “D-Blue”這個款式來紀念卡梅隆完成的創舉,算算時間也已經過了6年。(轉載自手腕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