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絕大部分的陀飛輪手表都是品牌恰錢的噱頭,在數控加工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陀飛輪的神話早已破滅,留下的只有綿軟、潔白的泡沫…
陀飛輪腕表,追求的不是功能本身,更沒啥復雜性可言。普通陀飛輪腕表的零件數量、復雜程度不比一塊普通的日歷腕表多多少、難多少。陀飛輪腕表在如今表壇的全部價值就是最大限度的追求視覺華貴的美學價值:陀飛輪尺寸要大、擺動要囂張、打磨要細致入微。做不到以上三點的陀飛輪手表,純屬噱頭水貨,海鷗、北京陀飛輪,就是陀飛輪手表界的“潛水表”,99%都是水分,何談國貨之光?
二、收藏古董名表講究其稀缺性、不可再生性與經濟、文化價值。但作為普通手表玩家而言購買、佩戴小眾品牌腕表相當之不利,其品質、品控、做工等硬指標往往都難以獲得保障,根本過不了關。
與其買一塊某“海鳥”牌陀飛輪、“借尸還魂”的進口雜牌(愛寶時、格拉蘇蒂穆勒等)提心吊膽,還不如老老實實買塊天梭、浪琴戴的放心,日子過得踏實。
有時候,“大眾”并不是貶義詞,“平凡”亦不是退舍;守拙者往往才是人生的智者,更是勇者,腕表市場也不例外…
三、越熱衷于“網絡營銷”的腕表品牌就越不靠譜,這是鐵打的事實。下到天梭、美度上到江詩丹頓、百達斐麗等頂奢品牌,其產品早已打開同級別腕表消費市場,品牌形象與產品質量更早已深入目標客戶的心,直擊需求,教育市場,絲毫沒有生硬推廣的必要。
倒是像愛寶時、赫柏林、格拉蘇蒂穆勒等品質無保障、品牌無規模的小眾腕表品牌,熱衷推廣,是各大奢品傳媒的“衣食父母”,其營銷成本要遠遠高于技術研發、質量監控成本,哪還有閑錢與余力去提高產品質量、耐心造表呢?品牌對于營銷與改進的支出平衡與其客戶忠誠度、產品生命周期息息相關!
四、機械腕表都會存在一定的誤差,誤差主要分為晝夜誤差、位差兩種。但任何機械誤差都不能被完全、完美消除,沒必要因為腕表每日走時幾秒、幾十秒的誤差而愁得茶飯不思,更沒必要心急火燎的對其進行保養維修。
記住,99%的手表不是被戴壞而是被修壞的,為了消除幾十秒的誤差尋求心理安慰而使自己的愛表被非專業維修機構過度維修、留痕得不償失!
五、“返修率”是腕表界最大的偽科學,是入門表友們戴上心儀好表最大的“攔路虎”。不少表友在某某大神云集的云論壇上讀到各位大佬們的衷心勸告,倍感震驚、牢記于心:“積家手表的平均返修率比勞力士高出20%,積家手表質量不過關,不能買!”
“精確”的數據羅列加上“先輩們”的苦口婆心,使得不少還沒有入門的表友們為之一震,感受到了來自積家這樣一個偉大百年品牌的“惡意”,既憤慨又震驚,趕集把已經掏出的信用卡塞回懷內...
但事實上,已經入了門的表友們早已不相信什么第三方網絡公開的返修率數據,手表返修率依據不同表款、不同機芯型號也不盡相同,是品牌方用來評估出品質量以及規劃提升方案的重要數據與絕對機密,絕對不會在某某論壇以人個人的名義隨便公布。
品牌高管更不會無聊到到國內某吧、某網開誠布公自己品牌的軟肋與商業機密。記住,買表只認準大品牌、好設計、美機芯,不必理會手表返修率、返廠率等沒有參考意義、不負責任的“偽科學、假客觀”。
六、勞力士自譽“腕表制造商”,只造表,不做手表的搬運工,所以在全球任何一個城市都沒有設置手表專賣店,所有看起來像“專賣店”的營業處實則都是經銷商。所以,對于勞力士運動表款的炒作,并非出自勞力士之手,勞力士更不是直接利益相關者。相比品牌方,以歐洲腕表基金主與國內外活躍在二級市場的表商們更因對此負起責任。
當然,在勞力士品牌方將腕表批給經銷商的時候,熱門運動表款的比例的確遠遠低于正裝非熱門表款,經銷商“有貨不賣”“搭售溢價”等行為也屬于情理之中的合理市場行為,絕對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饑餓營銷。在資源庫存極度稀缺的情況下,品牌方肯定會將有限資源有限分配給消費多次的“老客戶”以維持其忠誠度與滿意度,提高銷售額。手表,不是不賣,而是地主家的“余糧”也真的算不上有多富裕……七、絕大部分的古董腕表都不具備經濟收藏價值。對于感情懷舊價值遠遠超過經濟變現價值的“祖傳腕表”而言,與其糾結其市場變現能力還不如將其小心包好,留作念想。難不成你還真想靠著變賣祖輩留下的17鉆上海手表發家致富嗎?
總有些東西,難以用金錢衡量,卻值得被我們捧在手心之中,來回擦拭!(轉載自手腕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