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制表是一個有著數百年發展歷史的行業,但是似乎并沒有多少人愿意專門花時間去記錄手表的歷史。雖然我們時常能夠看到一些狂熱愛表者和收藏家們分享出的有趣檔案及故事,但總的來說,仍有不少品牌在沒有多少準確把握的情況下就大肆吹捧自家的成就,而這明顯將會把水攪渾,讓歷史的真相變得模糊不清。早期制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注重合作性的技術,也因此它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更將顯得尤為模糊。然而,偶爾可能有人會在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一個被遺忘的傳奇,那么參照之前所述,它們理應在制表歷史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就比如像是今天要說的Tavannes或是Brook & Son Submarine腕表。
說起最早的防水手表,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會是勞力士、寶珀和沛納海等品牌。但是如果再深入挖掘一些,你又會發現歐米茄Marine這個名字——這是一款專為水下活動而設計、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初的小型矩形腕表。然而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防水手表的歷史遠比歐米茄要更早,甚至早于手表這個概念本身。自懷表問世以來,制表師和工程師們一直都致力于為之提供更好的防護性能。數十年來,防塵和防水一直都是制表品牌們不約而同的目標,甚至于曾出現過19世紀的懷表被意外地放入洗衣機,結果干爽如初并且仍能完美運作的故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手表因其必要性而迅速發展了起來,于是防塵和防水的需求也隨之跟上。然而,由于手表表殼較小的緣故,令得傳統用于懷表身上的防水技術不能簡單地轉移過來,因此需要用新的設計和專利來實現這些需求。許多公司和工程師們都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最早的成就可能是應兩名潛艇指揮官的要求而出現。盡管在當時潛艇已經是一項相當成熟的技術,在一戰期間得到了廣泛使用,但人們對于這些"鐵盒子"仍然抱有著相當多的疑慮。因此,既然是要在水下冒險的話,那無論是誰都會希望身上的裝備能夠盡可能地可靠。
這個故事雖然沒有提供具體的名字,但它卻被刊登在了英國鐘表學會1917年12月份出版的《鐘表雜志》上。故事中提到了兩名潛艇指揮官向蘇格蘭愛丁堡的Brook & Son公司提出的要求。首先,手表必須完全防水,用以經受海上的潮濕環境和頻繁的濺水。其次,手表必須具備防磁功能,這樣才能夠在潛艇運作時的電磁環境中正常運作。最后,機芯擺輪需要能夠抵御溫度變化,無論溫度如何波動,都能保持準確的走時。的確,過于具體的要求讓這個故事看起來似乎有點像是一種營銷伎倆,但是一些參考資料和恰當的時間線卻為其帶來了更多的真實性。1916年4月的《蘇格蘭人報》也刊登了Brook & Son Submarine腕表的廣告,稱“六個月前購買的‘SUBMARINE’腕表大獲成功。”
不論這個故事是否屬實,都不影響Submarine是一款貨真價實的可靠產品。如果說第一款表是在蘇格蘭人報上刊登廣告的六個月前售出的,那就意味著它是在1915年年中左右設計和打造出來的,而這與英國客輪“盧西塔尼亞號”遭遇U20潛艇攻擊的時間相吻合。實際上,愛丁堡的Brook & Son只是一家知名的珠寶商,而Submarine腕表的制造商其實是一家叫做Tavannes Watch Co.的瑞士公司。Tavannes于1891年創立,一直運營到1966年,而后在2008年復活,并開始繼續生產現代化的Submarine及其他手表作品。最初的Tavannes無疑是一家強大的公司,他們為Cyma等品牌制造機芯,并且在1938年的時候成為了世界第四大手表制造商。
Tavannes通過使用旋緊的底蓋和表圈,緊固的密封墊圈,以及帶有“壓蓋”保護的表冠,實現了Submarine表殼的防水功能。壓蓋的設計令得Submarine即使是在設定時間的過程當中依然能夠保持其防水特性,因而不需要采用會被磨損或腐蝕的旋入式機制。在那個年代,墊圈通常是用打過蠟的棉紗或是浸過油的皮革制成,而非今日我們所熟知的橡膠材質。從一些保存良好的指針上那已磨損的黑色涂料中可以看到,這些指針是由黃銅制成的,而不是鋼,而它們亦可算作是一種確保準確計時的防磁部件之一。除此之外,這款作品身上其實還存在有一個令人驚訝的進步。現如今,由于先進的合金和硅質技術的發展,令得人們很容易地便會將擺輪的功能性看作理所當然,但是在20世紀初的時候情況卻并非如此。
Submarine腕表所搭載的Tavannes 13令3B機芯配備的是一根由因瓦合金(Invar)制成的游絲。這是一種鎳鐵合金,它由居爾勞密(Charles édouard Guillaume)發現,以其極低的熱膨脹系數而著稱。這意味著與其他金屬相比,當溫度發生變化時,Invar的形狀或體積變化會很小。因此,由因瓦合金制成的游絲不僅能夠在廣泛的溫度范圍內保持時間的準確性,更是對磁場也完全不敏感。總而言之,不論是在防水性方面還是機芯的材質特性方面,Submarine腕表在它所處的時代都可以說是一個相當令人驚艷的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