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詩丹頓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部門以“Re?cits de Voyages尋游探奇”為主題,全新推出各限量一件的時計新作,將品牌拓展事業版圖的征程史詩娓娓道來。早在19世紀中期,總部位于日內瓦中心的江詩丹頓便開始放眼世界,積極開拓品牌疆域,探索亞洲地區,與這塊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建立商業聯系的計劃自此囊括進品牌的壯闊征程。此次傾情推出四款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勝地略影”時計作品,從遠東地區及日內瓦多個名勝古跡的19世紀畫作中采擷靈感,以精美絕倫的手工雕刻表盤致敬江詩丹頓的匠藝之旅。四款時計均搭載品牌自制1120機芯——也是品牌史上工藝最為精湛的自動上鏈機芯之一。
19世紀上半葉見證了江詩丹頓業務版圖的蓬勃擴張,隨著一批批時計作品跨 越重洋直抵地中海區域的邊遠之地,品牌的商業腳步不斷向更廣闊的異域進 軍,先后在巴西、古巴與印度建立了代理處,神秘而遙遠的中國亦在不久的 期許之內。國際通貨的車轍伴隨著時間的推移亦指向了遠東大地,及至19世 紀40年代,歐洲企業開辟了全然一新的商業版圖。根據江詩丹頓檔案記載 ,品牌曾于1865年前后為中國皇帝專屬打造過一枚藍色琺瑯時計,并鑲有璀 璨珍珠與鉆石以顯尊貴華光。為迎合當時的中國市場,時計通常具備防潮屬 性且成對出售,飾有大量精細雕飾與琺瑯裝飾,如是風格鼎盛一時。
日益奠定市場地位的江詩丹頓自19、20世紀之交起始,合作伙伴與日俱增, 品牌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愈加非同小可。
亞洲歷來是備受追捧的旅游勝地,不僅因為其宮殿廟宇等傳統建筑而令旅游
愛好者心馳神往,在當時更為西方畫家們采風、啟迪靈感提供了理想的土
壤。諸多19世紀的藝術家曾以不同風格的畫作記錄了他們眼里的柬埔寨吳哥
城、北京孔廟以及中國皇家園林圓明園,而正是這些作品為本次獨一無二主
題作品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勝地略影”腕表注入了工藝再創作的源
源靈感。這些時計新作回溯了江詩丹頓與遙遠東方綿延一個多世紀的不解情
緣,將始于日內瓦的制表征途再次娓娓道來。基于這一追尋傳承的初心,江
詩丹頓自昔日的雕刻工藝中汲取靈感,將日內瓦總部舊址Tour de l'I?le鐘樓傳
神鐫刻于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勝地略影”腕表的表盤之上。這座鐘樓
原屬于Cha?teau de l'I?le城堡,該城堡于13世紀為抵御法軍侵襲而興建,曾多
次歷經焚燒損壞。1677年,城堡意外損毀,僅余鐘樓孑然屹立。兩百年后,
鐘樓經過修復重建,如今已成為當地的重要歷史遺跡之一。
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勝地略影”腕表的表盤展現了融匯多種雕刻工藝 的全新匠藝,其中兩枚還結合了金銀鑲嵌工藝,精心描繪四處歷史遺跡的 勝景風貌。
金質薄片組裝之前,均先經由微雕和線雕工藝制作畫面成像,手工雕刻大師 需要在厚度僅有0.4至0.8毫米的薄片上進行雕刻作業,雕刻深度必須控制在 0.1至0.2毫米以內,極限挑戰般的過程對工匠工藝水準要求極高,每一枚表盤 的制作均至少需要200小時起。
在雕刻大師的精工細制之下,表盤的浮雕圖案逐漸成形,縱深場景愈加逼 真,生動鮮明的自然景觀躍然眼前。為了給畫面增添栩栩如生的臨場感,雕 刻大師在刻畫吳哥城遺址與北京皇家圓明園這兩枚腕表時,特別運用了金銀 鑲嵌工藝來修飾樹木枝葉等細致入微的景致。這項裝飾工藝需在雕刻表面嵌 入金屬細絲,即在白金底座上嵌入粉紅金或黃金細絲。鑒于表盤尺寸精巧, 創作過程中必須細致入微全神專注,方能熟練應對黃金嵌絲相較白金底座質 地稍軟的情況。各枚表盤均置于直徑40毫米的18K 5N粉紅金表殼中,周圍環 繞纖細的雕飾圓環,彰顯這些腕表臻作中蘊藏的精湛匠藝。
1955年,為紀念品牌成立200周年,江詩丹頓推出了厚度僅1.64毫米,頗具 傳奇色彩的1003手動上鏈機芯;1966年,江詩丹頓著手研發1120機芯,并為 其配備自動上鏈裝置。兩款機芯的研制承襲同一目標:打造兼具強勁動力與 不凡美感的超薄機芯。1968年,江詩丹頓推出一款厚度僅2.45毫米、直徑28 毫米的機芯,將這一理想化為現實。
2010年,江詩丹頓發布限量版Historiques歷史名作系列Ultra-fine 1968腕 表,所搭載的1120機芯歷經工藝升級,被賦予嶄新生命力。機芯經過重新設 計,配備形似馬耳他十字的18K金質擺陀,在保留尺寸不變的同時,動力存儲 提升至40小時。該機芯經由日內瓦印記認證,并以多種雕刻工藝下的日內瓦 波紋、圓形粒紋、斜面倒角以及側翼直紋拉絲等裝飾,將機芯的工藝裝飾之 美提升至全新水準。自此之后,1120機芯被持續用于江詩丹頓的多個腕表系 列中,但主要作為集成各種復雜功能模塊的基礎機芯搭載于新款腕表中,其 中尤以萬年歷腕表為代表。
“勝地略影”腕表以品牌不凡的雕刻裝飾工藝藝術化再現了各地歷史名勝 的建筑風貌,各款腕表均為獨一無二的時計杰作,經日內瓦印記認證以證 明其原產信息與精湛工藝,并搭載僅具備時間顯示功能的原版1120機芯。 這款機芯由144個零件構成,擺陀每小時振動19,800次(振動頻率2.75赫茲 ),置于厚度僅9.1毫米的表殼中,搭配帶扣鱷魚皮表帶。
1843年,江詩丹頓將總部從日內瓦法布里克(La Fabrique)地區遷至曾由 警力控制的Tour de l'I?le鐘樓。由于毗鄰瑞士羅納河上的交通要橋,Tour de l'I?le鐘樓長期以來一直是歐洲南北向交通路線上僅有的檢查站。此后的30年 間,Tour de l'I?le鐘樓一直是江詩丹頓的總部及制表工坊所在地,直至1875年 品牌遷往鐘樓附近的慕林(Moulins)碼頭地區。這款孤品腕表的表盤以法國 石板畫家奧古斯特·德洛伊(Auguste Deroy, 1823-1906)創作于1881年的 作品為靈感,三種金質的創新雕刻工藝將原作神韻演繹得出神入化。整個表 盤由七塊經微雕和線雕精細加工的粉紅金、黃金與白金薄片組合而成,呈現 出惟妙惟肖的現實主義畫派風格。
吳哥是東南亞地區的重要考古遺址之一,這一坐落于柬埔寨的古跡群占地約 400平方公里,其內分布著大約200座廟宇以及錯綜復雜的水道網絡,高棉帝 國從9世紀到15世紀歷代都城的歷史遺跡便位于此地。其中,于12世紀建成的 吳哥城(Angkor Thom)是高棉帝國最后,亦是存在歷史最長的國都。法國 海軍軍官路易·德拉波特(Louis Delaporte, 1842-1925)描繪之下的吳哥 城南門,則為這款孤品腕表的靈感之源。這款腕表的表盤以粉紅金、黃金與 白金薄片構成,九片經手工雕刻及金銀鑲嵌工藝打造的金質薄片巧妙排布組 合,共同營造出精妙的縱深效果。這一極致精湛的表盤,才得以展現傳神細 節。
圓明園坐落于中國北京,始稱“圓明三園”,其前身為皇家園林,距離故宮 約15公里,匯集了眾多中國古代建筑杰作、藝術瑰寶與古董文物。圓明園 建于18世紀至19世紀,由三座園林組成,占地約350公頃,是清朝時期的主 要皇家園林。這款孤品腕表旨在致敬清朝時期的皇家園林文化,細致描繪了 大國匠人在建筑、雕刻、雕塑、林景等方面的深厚造詣。其表盤靈感便源自 1873年一幅描繪圓明園景觀的版畫作品。表盤由八塊采用雕刻及金銀鑲嵌工 藝的粉紅金、黃金與白金薄片排布構成,生動再現圓明園勝景風貌,制作過 程約需耗費200小時。
北京孔廟始建于元成宗時期元大德六年(1302年),先后歷經兩次擴建,現 占地面積約20,000平方米,是中國第二大孔廟。中國古代元、明、清三朝官員 均在此祭拜孔子,這款孤品腕表的誕生亦是對儒家文化的崇高禮贊,致敬其對 中國古今人文思想和社會活動的深遠影響。北京孔廟毗鄰中國古代國家最高學 府國子監,國子監建筑群始建于14世紀,曾多年作為行政中心,后改建為博物 館并對公眾開放。在埃米爾·塞隆德(Emile The?rond, 1821-1883)于1864年 出版的個人游記中,繪有一幅內容為國子監門廊的畫作,恰為此款孤品腕表的表 盤創作帶來啟迪。這款腕表的表盤由六塊采用雕刻及微雕工藝的粉紅金、黃金 與白金薄片構成,通過精妙的組合及不同色塊的疊放搭配,精心營造別致構圖和 逼真景深。
江詩丹頓此次傾情呈獻四款以“Re?cits de Voyages尋游探奇”為主題 的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勝地略影”腕表作品,每款皆為經由日內 瓦印記認證的孤品杰作,以此頌揚壯闊制表征途中歐亞兩地凝聚于歷史 時空的深厚淵源,以及品牌積極探索、精進開拓的行旅精神。江詩丹頓 手工雕刻大師以匠心妙藝于四款腕表的表盤上生動再現吳哥城遺址、圓 明園、北京孔廟和國子監,以及江詩丹頓19世紀時期的日內瓦總部,表 盤圖案靈感皆源自19世紀畫作,致意江詩丹頓與中國的緣起之時。細膩 傳神的表盤圖案以江詩丹頓的創新工藝打造而成,需以微雕及手工雕刻 工藝在六至九塊厚度不足1毫米的黃金、白金與粉紅金薄片上勾勒動人 圖景,隨后將薄片巧妙組合,或以不同的金質色調打造精美構圖,或通 過層疊覆蓋凸顯宛若浮雕的縱深效果。為了使畫面愈加栩栩如生,工藝 大師還運用金銀鑲嵌工藝刻畫樹冠的形態。該系列粉紅金腕表直徑40毫 米,搭載結構精妙且厚度僅2.45毫米的1120自動上鏈機芯,再現這款江 詩丹頓經典機芯的傳奇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