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卡地亞正式獲得日內瓦印記,順利“越級”加入高級制表領域,成為第六個擁有印記的品牌。坊間傳百達翡麗覺得智商被侮辱,隔年就官宣脫離日內瓦印記,自理門戶使用“PP”印記。
此事背后真正原因不得而知,印記作為日內瓦地區的“區域保護”,本身就是一張合格證,不論是60分還是100分,及格達標就能發,早晚會有新品牌加入。
卡地亞這枚陀飛輪,技術來自同集團兄弟品牌羅杰杜彼,機芯配備光擺+快慢針,配置稍遜。整個陀飛輪框架罕見的使用兩顆螺絲固定,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超薄機芯,陀飛輪空間受限才會出此下策。
卡地亞作為“美式制表”的典范,外觀走在技術前面,為了將標志性Logo “C”融入到陀飛輪框架中,也采用了兩顆螺絲固定,犧牲了一定的穩定性。同樣的日內瓦印記,從懷表演變到手表,尺寸縮小了,打磨難度就已經降低很多。
新加入的品牌又以統芯為主,僅小部分產品線獲得印記,與懷表年代就堅守印記的高級制表品牌不符,這才是pp需要離開的原因。對于手表本身,我還是同樣觀點,已完成度高低論英雄,手表本無價,人心有高低。(本文轉載自壹時半刻)
大殼小芯
陀飛輪卸下之后,齒輪系就只剩下發條和中心輪
高度集成化的陀飛輪
側面看就明顯了,機芯三大件集成在一起:擺輪,游絲,擒縱
黑拋光
擺拍,實則是螺紋柱松脫
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