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八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主題為“時間永遠分岔”,初選名單今日正式揭曉。
本屆評選于4月15日正式啟動,黃子平、黎紫書、陸慶屹、施戰軍、孫甘露(按名字首字母排序)五位受邀組成本屆評委團,他們在數月中,悉心審讀參評作品——截至5月15日征件結束,評獎辦公室收到來自作家與出版單位的近百本小說作品參評——并各自提名,最終組成本屆入圍初名單。
寶珀理想國文學獎由瑞士高級制表品牌寶珀BLANCPAIN與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出版品牌理想國共同發起。公正、權威、專業是寶珀理想國文學獎誕生時確立,并將一以貫之的原則。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是華語文學領域首個為發掘和鼓勵45周歲以下的優秀青年作家,由商業品牌與出版品牌聯合創立的獎項。這一獎項的設立,也是為了讓大眾真正感受到“讀書,讓時間更有價值”。
2025年寶珀理想國文學獎初名單(按照作家名字首字母排序)及入圍理由:
包倬《青山隱》城與鄉數度往返,將視野充分伸展開來;親歷與他者視角互換,使敘述富于彈性,難以理解的無力和試圖和解的愿力,又讓俗世生活泛出哀感與恩義,如落日西沉時仍在燃燒的光霞。
常小琥《大狗》胡同往事的記述里,承載著實在的煙火形貌,隱約著難言的不安緣由。歷史結結實實地附著在人物身上,以命運化形,最終在我們眼前鋪展開來。常小琥的語言細致且克制,他的寫作是一種清晰的看見,以當代人的眼光,不斷向后看,又不斷向前叩問,在這樣的目光中,閱讀者會下意識地看向周身,撥開些許迷霧。
崔君《有山有谷》女性書寫,但沒有把筆力全用于書寫或放大女性的困境。文筆平實語言樸素,卻不失優美。無論寫城鄉的差距或代際之間的罅隙,都十分克制,不流于煽情。各篇作品在藝術上的完成度都比較高,同時兼具真誠。認真打量有確定性來由也有未知性可能的物我世界,努力刻寫其骨肉成分和內心紋路。
高臨陽《把空氣沖破一下》隱約的真相潛藏在幾個故事的細微處,在其富于流動和暗涌的敘事中,節奏明快向前,種子落地生根,繼而結尾處轟然翻涌出對記憶、關系、生活困境的復雜沖撞。行文中的巧思和語言上恰到好處的幽默,也許是他、也是當代大多數年輕人應對這種沖撞的唯一方式。作者的寫作與舊有的章法、技巧主動隔離,真誠地面對90這一代人的處境,細致、敏銳,不悲苦,天然地傳遞著這一代人的基本態度。
孔孔《我周圍的世界》出手即是長篇的青年作家不多見,需要更多耐力與寬闊的想象空間,加之《我周圍的世界》中貫穿主人公成長線索的漫長時間軸,孔孔的筆力驚人。借由主人公身為女性、女兒、女學生的視角,孔孔寫下最現實、最殘破的關系處境,也同時用最神迷、最綿密的語言,將殘酷遮掩、包裹,并最終一擊刺穿。
栗鹿《1997年的蛹事件》荒涼、疏離、無常與微微暖意交織在一起。仿佛成人延續在孩童的視角記憶里,仰視著世界和似幻似真的過去。在現實的輪廓里勾勒了夢的色彩,平常無奇的事物都帶上了陌生化的新奇視覺。輕靈的文字與負荷的成長形成張力場,才分和思索訴諸獨屬于這一代人的意象。
遼京《白露春分》青年作家中書寫長篇小說的不多,它以“贍養老人”為主題,延伸到家中其他女性的處境,揭露一個中國家庭最難堪而不欲為人知的根底,誠實得幾乎像是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自傳性質。綿密緊致的針腳,把四處散落的人生碎片,縫制成一襲裂紋累累的百衲衣,不動聲色攪動著時間的暗潮。沉穩松弛,不疾不徐,時空的切換自然圓潤,自由穿行在人物內心與外部之間,從最微小的細節鉆入人的骨髓里去。語言節奏疏密有致,扎實又通透。
呂錚《大風暴》在《三叉戟》以老警察的故事取得公眾關注之后,《大風暴》旋入了更幽深的社會、心理和人格天地,以更燒腦的情節轉換和更不可理喻的命運走向,探索了權利、欲望和環境力量所構成的深淵的底細。謎團設置、個性人物、警事案情之下,是人性困境與人生突圍。
邵棟《不上鎖的人》聚焦于當下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既有向內雕琢思維與情感的視野,也有外部壓力作用于人的凝視。沉穩耐心地剝開表面的層層迷霧,深入到人內心隱秘的深處。每個故事的記憶點都很清晰、獨特。大量的近距離特寫、不同視覺的切換營造出強烈的懸念,讓人產生與人物貼近的同理心。作者雖不是地道的香港人,但書中作品對香港景像和氣息的捕捉十分準確,而且擅長“講故事”,也精于細節。無論是敘事抑或語言,兩者在雅俗之間的調度都十分合宜。
雙翅目《水星逆行》多篇具有豐富想象力的科幻短篇小說,展現了作者對未來的深刻洞察。打破科幻文學類型桎梏,不局限于傳統的科幻敘事,而是從古老傳統中汲取靈感,例如《毛穎傳》、龍圖騰、文面習俗等,以想象力為引,引導讀者思考科技發展與人類歷史、文化和未來之間的關系。
水笑瑩《到上海去》仿佛一列通往上海的火車里的人物群像,白描的方式,勾勒出一張張棲居城市一角容易被忽略的女性面孔。這本書讓人想起每天在樓下看到的那些保潔女工,她們通常背著一筐潔具,急匆匆地朝門禁跑來,她們不僅是“保潔”這個符號下的群體,而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有自己的生活和尊嚴。是一部能將人“喚醒”的真誠的作品。
蘇枕書《玲瓏塔》人生的起落和掙扎,構成了一幅酸楚的世俗圖景。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之下,焦慮、困惑始終伴隨著書中的人物。《玲瓏塔》以其深切的人性觀察和略含反諷的敘事藝術,提供了觀察知識女性的獨特視角。自由間接引語的嫻熟運用,將人物和作者的態度巧妙地融匯——既是諷刺也是慰藉,不時閃現的風俗和景物描寫,令故事的含義在同情和無奈中跌宕、延展。人世的困頓和曲折在看似不經意的講述中,微妙地呈現出來。
王占黑《正常接觸》語言極具特色,作者的身段看似放得低,卻十分有個性,追求的不是一般學院派的傳統標準。擅于描述市井生活和人物,展現出對真實生活和社會的深刻觀察,而且敘述口吻暢快、自然,有一定的戲謔感,在一眾作品中分外接地氣。
楊好《大眠》以冷峻詩學解剖現代性創傷,透過敘事斷裂與肉體隱喻,直擊資本邏輯下人的異化。結尾的死亡場景,將個體存在升華為系統暴力的儀式性獻祭。
宥予《證明》書里的人在意識中流動,被生活的舊影纏繞著。空氣、光線、氣味、色彩……也不再是外物,而是與人共生的一部分,靜止的一切也因為有具體的質感,因而有了生命。作者有非常敏銳且獨特的生命經驗,對不同地域、不同人稱、不同人物的感知差異和密度的探索也很深入。語言作為感官的載體,非常出彩,仿佛眼睛所經之處,遍地流動的思緒。
張悅然《天鵝旅館》作者擅用“靜物描寫”與“懸置動作”制造延宕,語言簡凈而帶“冷抒情”質地,并以“重復與空缺”制造節奏張力。整體構成一幅“后家庭倫理”的靜物寓言:失去與占有、觀看與被觀看,在濕冷的空氣與畫框邊緣凝結成“懸疑的詩意”。
子禾 《野蜂飛舞》幾段失重的人生切片,聚焦于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之間的隔膜,作者試圖將隔膜撕開一條縫隙,在現實的困境中透進一絲和解的微光。文字沉穩、靜氣,描述特別細膩而又不顯拖沓。一般淡化故事,但留白適度,敘述的節奏和轉折掌握得宜,氛圍感很強。人物心理的描寫以及哲學思想的加入都恰到好處,不顯突兀。整體特別大氣,也特別具有精神上的“厚度”。
參評作品被任一評委提名,即獲得入圍初名單資格,9月15日,依據評委多數表決,文學獎評獎辦公室將公布最終入圍決選名單的 5 部作品,首獎獲獎者(1名)將于10月舉行的頒獎禮現場揭曉,敬請期待。關于評選辦法與獎項進展,可關注新浪微博、小紅書話題#寶珀理想國文學獎#與文學獎官方網站 http://www.ilixiangguo.com/literary.html。
2025寶珀理想國文學獎評委
黃子平,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教授。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1985年與陳平原、錢理群一起提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概念。任教于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多年。著有《沉思的老樹的精靈》《灰闌中的敘述》《文本及其不滿》等。
黎紫書,馬來西亞華文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告別的年代》《流俗地》以及短篇小說集《野菩薩》、微型小說集《余生》、散文集《暫停鍵》等十余部作品。
陸慶屹,導演,攝影師,剪輯師。代表作《四個春天》獲2018年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展競賽最佳紀錄長片,第5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提名。2019年出版同名文字作品。
施戰軍,教授,編審,評論家。曾任《人民文學》雜志主編。主編有《人民文學》多語種外文版、《新活力作家文叢》《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匯編》《這世代——兩岸青年作家書系》《中國新世紀文學大系批評卷》等書系十余種。著有《世紀末夜晚的手寫》《愛與痛惜》《活文學之魅》等。
孫甘露,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千里江山圖》《呼吸》,小說集《時間玩偶:孫甘露中短篇小說編年》,隨筆集《我又聽到了郊區的聲音》《時光硬幣的兩面》,訪談錄《被折疊的時間》,紀錄片《此地是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