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自己的個人公眾號上寫過一篇日本足球和日本手表的文章,那時正值世界杯小組賽,也是有感而發。文內我總結了一個觀點,就是日本人做事往往“天賦不夠,傻勁來湊”,踢足球如此,做手表也如此。機械表做不過瑞士,一輩子都做不過的,哪也不妨礙慢慢來打磨技術嘛,而且從最基礎的機芯開始做唄,像做壽司、漆器、眼鏡一樣……你多看幾個日本高級手工品牌,就能發現這種費死勁的“套路”,比如以前看《壽司之神》,印象最深的是店里一個做了10年的“小工”,不斷精進和學習,才只被允許做玉子燒,更復雜的菜品需要繼續修煉……
而這其中,我最喜歡的日本表無疑是Grand Seiko冠藍獅(別再叫大精工了,人家早改名了),作為日本“使傻勁”的代表品牌,Grand Seiko冠藍獅脫胎于精工,卻又從20世紀60年代注冊以來,就維持了自己的獨特風骨——追求極致精準。1968年Grand Seiko冠藍獅的腕表樣本在瑞士天文臺精密時計競賽中獲得2、4、8名的優秀成績,更是一舉奠定了其高精密機芯的地位。
而在到目前為止Grand Seiko冠藍獅推出的所有款式中,喜歡“表面”文章的我,唯獨鐘愛這一款SBGA211G,“踏雪有痕”是我對它最好的解釋。
皆因其Grand Seiko冠藍獅獨有的表面制作工藝——snowflake雪花面。多年前第一次看到這種盤面,立即被體內的文藝青年精神“恍惚”:寧靜的大地,經過一夜初雪灑落,第二日清晨推門看去,世間素裹茫茫……而當后來我查詢資料時,也驚喜到有品牌高層在采訪中透露snowflake的工藝理念,正是制表師們源于Grand Seiko冠藍獅高級制表工坊外的雪景有感而發。美哉,美哉。同時,對我等手表顏控人士而言,下面這幾段Grand Seiko冠藍獅腕表的設計原則,是一定要完整閱讀的,因為當你遵循比照著去看任何一只GS腕表,才更能體會到品牌的堅持和認真。
堅持易閱讀
——時針、分針與刻度的設計
指針與刻度一定是以「粗」、「大」呈現,但單是如此仍無法得到完整的辨視性。Grand Seiko的指針與刻度,經由切割面的寬與角度等各種測試評估后,采用最佳設計。將切割面一片片精心琢磨,盡可能使其平滑。因此,任何一個角度都能反射出美麗的光芒,呈現「易閱讀」的特性。
高質感外觀
——表帶表殼的表面加工
突顯高格調造型的圓面(拋光)與鏡面(Mirror)兩對比,經由研磨工匠的專業技術才得完成。表殼外圈的流線鏡面采用「砂輪拋磨法」的研磨加工技術——須由工匠以一定角度將表殼靠著錫制轉盤研磨,意將特殊紙材放在錫板研磨的高級加工技術。能做出像Grand Seiko般美麗,鏡面沒有半點歪斜的研磨技工屈指可數,其加工技術屬于極高等級,號稱「工匠技藝」。
永久使用
——長期重視質量的設計結構
表背及表冠周圍采用不堆積污垢及汗漬的設計。同時,9F、9S等系列款式選擇螺旋底蓋,這種結構在定期更換電池或檢查等重復開啟動作時,能確保防水性能。另一個不可不提,同時也是大多數人更會關注之處,正是Grand Seiko冠藍獅的9R Spring Drive機芯,這款機芯的爭議焦點是它的“性別”。有人說它是機械機芯,也有人說它是石英機芯。其實Spring Drive的動力來源與機械表相同,都是來自于發條。但它采用三級同步調制控速器取代擒縱調速機構(也就是說放棄了傳統的機械結構),同時從機芯布局來看,Spring Drive機芯和傳統的機械機芯也非常接近,該有的打磨全都不少。大腕兒們除了在表盤上可以清晰看到Spring Drive的標識外,還可以從表盤上秒針的運動軌跡,來區分Spring Drive腕表和機械表——機械表的秒針是略帶抖動地掃過表盤(因機芯的頻率不同而抖動幅度不同),而Spring Drive腕表的秒針則是順暢地滑過表盤,非常優雅。有人說這才是完美詮釋了“時間的流動性”,我想精美絕倫的snowflake雪花面目前僅在Grand Seiko冠藍獅的Spring Drive腕表中配備,部分原因也正在于此吧。
GS的制表師曾經告訴我,他們因為熱愛自己的工作,也喜歡把生活融入工作,所以特意把GS機芯主夾板的一端,打磨成“富士山”山頂的形狀,關于這個創意,你能在上圖中的綠色絨布里找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