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3]自從使用卡西歐之后,就購置了 拆表器,防水膏,還有維修鐘表的那一套家伙事。。[/size][size=3]有了這些工具之后,拆表也就是順理成章了。[/size][size=3]
[/size][size=3]先后過手的卡西歐基本拆了個遍,對卡西歐的防震結構也算是有了基本的了解。[/size][size=3]
[/size][size=3]先把卡西歐普遍的防震結構畫個草圖吧。([/size][size=3]如果看不懂,實在對不起了。就這個破水平)[/size][size=3]

圖中有一處忘記標注(圖中已經畫出),就是連接蜂鳴器的那兩根彈性支柱。我相信,這個設計也有一定的防震作用。
接下來,拿自己拆解的蛙人和MRG 內部結構給大家看一下。
首先是 蛙人! 蛙人從背殼方向看,是 不銹鋼圈,膠墊環,注意,是一個環。
[/size]

[/size]

[size=3]
注意,上面的兩張圖有一個橡膠環忘記拍了。
下面補上。注意看下面的圖。
機芯與前表殼之間有一個較厚的前防震墊,厚度是相當的厚。這樣厚度的軟性橡膠墊的防震效果一定差不了。

蛙人之類的大體積手表,因為內部空間富裕,所以蛙人有更厚的防震膠墊。這個非常明顯。[/size][size=3]另外,我對比過機芯,無論是整體結構,還是機芯的反應速度,蛙人都表現要好一些。[/size]
[size=3]所以,說句題外話,我覺得蛙人才是卡西歐真正貫徹了G-SHOCK精神的手表。呵呵。
[/size][size=3]~~~~~~~~~~~~~~~~~~~~~~~[/size][size=3]
接下來這個是 MRG 的結構。
注意看這個,從左到右依次為
[/size][size=3]表蓋,不銹鋼后固定圈,后膠環,前膠環,機芯鋼圈,電池,電池絕緣 緩沖墊(有一定厚度,很軟),機芯,表殼。[/size][size=3]

[/size][size=3]整個系統設計比較完善。[/size][size=3]
[/size][size=3]為什么單獨拿出 MRG 來說呢,因為 MRG 也是旋蓋+ 全金屬的表殼。對于機芯的保護至關重要。[/size][size=3]
這也就引出了 全金屬的 5000 了。。先不多說,上個拆解圖吧。
看看 5000 的內在做工。
之前一直有人宣稱,5000采用了與之前防震不一樣的懸浮防震技術(這個技術,到現在也沒有得到官方的出處。。。我也是以訛傳訛了。不一定準確。下面的拆解圖,怎么也看不出 所謂的 懸浮 是個什么結構)。
[/size]
[size=3]至于用了什么技術,那都是理論層面的東西,咱們就實打實拆開看看,這是最好的驗證方法。
下面是 GW5000 的拆解圖。
打開后蓋,就是一片白色的塑料板。注意,是硬的。

打開后,機芯周邊也是硬的白色的塑料。 硬質塑料。

機芯通過卡口固定。

看到了嗎,就這樣的結構。

[/size][size=3]5000的白色塑料板是硬的,前后兩片通過卡口固定住機芯。[/size][size=3]
這樣的設計作用之一 就是防止按動四個按鍵的時候,機芯移動。(是否正確?之前發現一些卡表會出現 按動按鈕,機芯會輕微移動的問題)
[/size]
[size=3]然而,這么硬的塑料直接連接外殼和機芯,機芯的防震怎么保證?
5000目前看到的防震也就僅僅是 機芯表面的 那層黑色的薄薄的橡膠墊。
難道就這樣的 防震嗎 ?
如果這樣的話,5000,你的防震,是不是有些落后?[/size]
[size=3] 沒有柔性橡膠緩沖墊,沒有懸浮點,也沒有鋼圈保護,前后更看不到其他的防震結構。[/size]
[size=3]當然了,相比 MRG ,他的外層 橡膠,也就是 5000的 塑料表殼,防震作用肯定有。[/size]
[size=3]但是,如果跟 M5610相比,機芯型號代碼完全一樣,那5000的性價比也實在是。。
~~~~~~~~~~~~~~~~~~~[/size][size=3]
[/size]
[size=3]~~~~~~~~~~~~~~~~~~~[/size]
[size=3]
[/size]
[size=3]
下面讓我們看看最入門的 DW5600 內部防震是怎么做的?[/size]一下圖片來自 論壇精華,小鈍仔 的辛勤勞動。
可以看到,打開后,完整的 軟性 橡膠 后防震墊。

這是機芯。軟性的 保護墊。

看這個。

機芯金屬保護圈。

拆下鋼圈,機芯自身結構。也有防震措施。
這樣的結構讓 DW5600的機芯整個處于 橡膠包裹狀態下。
防震能力一定差不了。比起 GW5000 的硬質 白色塑料,真是好太多了。


[size=5]通過拆解,兩者差距實在是不小。 [/size]
[size=5]DW5600 300多元的價格,比 GW 5000 1600 多的價格,別的不敢說,[/size]
[size=5]起碼防震上 DW5600 要做的更靠譜。[/size]
[size=3]拆解 DW5600之后,頓時覺得 5000 就是忽悠人。除了旋蓋和金屬殼體。 [/size]
[size=3]至于更軟的表帶,所謂的原點,所謂的 DLC。。只能兩個字,呵呵。[/size]
[size=3]還有,很多人,到手 5000,都會說,[/size][size=3]日本原廠,做工真好[/size][size=3]。[/size][size=3]我想說,你能通過外觀就把做工肯定了?
機芯內部的設計都看不出誠意,還能信什么?
也去了 WATCHU 論壇看了。。。5000 的防震確實讓大家比較懷疑。
只不過沒有人舍得在同樣的高度去摔一下。
而且5000更重的質量,比DW5600更弱的防震能力(起碼現在看上去是這么回事)[/size]
[size=3]我相信同樣的高度摔下去,[/size][size=3]防震能力一定不如 DW5600 之類的塑料表[/size][size=3]。[/size]
[size=3]或許有人說,表就要好好戴,誰沒事摔啊。。。如果你有這樣的觀點,那咱就不討論了。[/size]
[size=3]好了,以上僅僅是一家之言,僅作 拋磚引玉 。。希望有更多高手來分析。[/size]
[size=3]
[/size]
[size=6]補充:咱們論壇的朋友能否做一個這樣的試驗,同時買來 DW5600 和 GW5000[/size]
[size=6]按照十米的卡西歐自定的標準,進行自由墜落試驗。看看誰的防震能力強。[/size]
[size=6]當然了,費用咱們每人出一點力。兩塊表一共大概2000.[/size]
[size=6]假設論壇一共500人參與,每人捐出 4 塊錢,做這個試驗,可行嗎? 如果可行,我愿意第一個捐出 50 塊。呵呵。[/size]
141個回復